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两个黄鹂鸣翠柳,黄鹂为何是两个而不是两只?杜甫有何用意?
黄鹂,平仄,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黄鹂为何是两个而不是两只?杜甫有何用意?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两个黄鹂鸣翠柳,黄鹂为何是两个而不是两只?杜甫有何用意?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题主好,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
恰好我的老师曾经教过我这个问题!
恕樱略抒己见
“只“是简化字,本来应当作隻。
隻和雙(简化字作双)在古代是反义词,分别表示奇数和偶数。因此,隻在古代只是表示单,独的意义,例如成语“形单影隻”还保留古代的用法的。那么雙则表示成对的意思。
甲骨文隻。一只手、一只隹。隻音从雉,本义为鸟在手中。《說文》:“隻。鳥一枚也。从又持隹。持一隹曰隻,二隹曰雙。”
从造字看,隻是手持一鸟,雙是手持二鸟,造字意图十分清楚。而用为量词,是宋元以后,才在口语中出现的。
那么我们来看一下诗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如果换成两隻黄鹂会如何呢?翻译一下为两“独,单”的黄鹂!句子是不通的!所以此句用“个”是非常恰当的哦!
那么好多人都在猜测是不是平仄的问题?
其实不然,“只”与“个”在诗词中皆为仄韵!正确的答案就是在宋元以前,尤其是唐朝时期,杜甫那个年代,“隻”字并不作为量词使用哒!您明白了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晴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从小背到大的书,可以说是朗朗上口,又十分接地气,当初安史之乱后,杜甫得知故人的消息,跟随回到成都草堂,面对上气勃勃的景相时,情不自禁写下了一组即景小诗。
“两个黄鹂鸣翠柳”,写出了鸟儿成双成对,但一般来说,鸟儿是用“只”的吗?为什么杜甫用的是
“两个黄鹂鸣翠柳”,而不是“两只黄鹂鸣翠柳”呢?
还是说唐代指鸟的量词是“个”?其实“个”和“只”
在唐诗中的使用情况,跟现代汉语方言差不多。
用“个”来指人的情况有很多,如:王勃写的“不知来送酒,若过是陶家”,这里的陶家是指一类人,即像陶渊明哪样的爱酒之人。
卢照邻写“若个游人不竞攀,若个倡家不来折”,
任华写杜甫是“昔在帝城中,盛名君一个”,还有无名氏的“一双前进士,两个阿孩儿”等等。
也有用来指物的,如:杨烔的“莲房若个实,竹节几重虚”,岑参的“橘杯三个去,桂折一枝将”,
杜甫的“村鼓时时急,渔舟个个轻”等。
指鸟用的量词确实多以“只”为多,如:白易居写“老鹤两三只,新篁千万竿”、朱顶鹤一只,与师云间骑”,元稹写“只应长在汉阳渡,化作鸳鸯一只飞”等。
与此同时,“只”可用于指箭、船等,相当于今天的“支”。
指鸟和动物有有用“个”的,不过在杜甫之前,似乎没有用“个”指鸟或动物的,杜甫在创作中多次用到“个”,像“庭前把烛嗔两炬,峡口惊猿闻一个”、“打破蜘蛛千道网,总为鶺鴒两个严”等。包括
“两个黄鹂鸣翠柳”。
由此大胆的猜测一下,用“个”指鸟,可能是杜甫所创,也有可能他把民间的口头语用来作诗。
两“个(箇)”的音是去声调,仄声字,按照诗歌格律“个”和“只”是可以替换的。
但“个”字是发音短促入声调,“行”是平声,古诗讲究“仄、平”对仗的韵律,“只”是“平声”,写下句的“行”够不成对仗的韵律。所以用“个”整体读起来其实更加舒缓一些,也更协调。
杜甫之所以不用“只”,而用“个”,可能是因为“个”更接近当时的民间口语,读起来更加通俗易懂,而且用指人的词来指黄鹂鸟,感情上更显亲切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一一杜甫一一一一一一诗圣杜甫这首七绝名篇,是用两个对仗的形式描写的风景。为什么写两个黄鹂而不写两只黄鹂呢?主要还是为对仗所用的名词设计着想,因为只有个的名词,才能够组成行的名词。换句话说,个个多了,才能排成一行。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多谢邀请。
杜甫的七言绝句被传诵的不多,但这首诗是个例外,差不多的选本都有。
七言绝句是格律诗的一种,每句里每个字的平仄都是有严格的格律要求的。
律诗讲究平仄,一联之内平仄要相对,即出句与对句的对应字平仄相反。这首诗首句的“个”字和第二句的“行”字,它们都处在第二个字的位置上,“个”字是仄声,“行”字是平声,平仄刚好对应。但如果首句用成“只”字,则是个平声,“行”字也是个平声,那就不符合格律的要求了,读起来也就不那么顺口了。
这首诗字面的对仗非常工整,诗人在精炼严密的对偶句式之中,用了许多实物,许多词藻,但不见堆砌,不觉呆滞。
这首诗一句一景,表面上表现的是生机盎然的画面,实际上寄托着诗人的乡情。
上一篇:为了供儿子考上名牌大学,农村许多家庭负债累累,你怎么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