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孔子文化是否可以理解为"守"文化,为什么?
孔子,文化,他的孔子文化是否可以理解为"守"文化,为什么?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孔子文化是否可以理解为"守"文化,为什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孔子文化应该叫“应”文化,就是说人们应该这样做,这样做了,社会就会好。但是现实中的人是受利益驱使的,对自己有利的,就愿意去做,而不是对社会有利、有益的事人都愿意去做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可以这样说,守本份,捧不足俸有余,高坟头上添土,媚上不犯上作乱。尽管他有很多理论,但官贵所喜欢用的就是这些。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邀请,孔子是春秋时期有名的思想家,他的思想理论得到了世人的瞩目,贡献是不可否定的。犹具有伟大的思想光芒,二千里年的历史进程中,孔子的儒家精神还在继续发扬光大。如君子臣子,父母子女等都是按序分配,不可逾越过线,这就导致了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原则氛围。如果没有等级乱象就会模糊不清,谁为主谁为宾了。我认为孔子的文化应该守护住他的本来人性,还需要加深探究。因为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自然里的践行者,中国乃之世界的文化始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以守为攻,同时也是中国文化,我们国家今天不也是以守为攻、稳扎稳打逐步向前推进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孔子文化,在一定意义上说,可以理解为“守”文化。其理由:孔子所处的时代是奴隶制开始崩溃、封建制开始形成的时代。孔子所支持的事物在当时都没落了;他所反对的事物不但没有消逝,反而壮大了。他的政治主张是反对正在成长的封建地主阶级,但新兴的封建地主势力一天一天地壮大,在这种强大压力下,为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他被迫作了某些让步。例如:⑴为了维持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他提出了“举贤才”,认为最好的办法是“近不失亲,远不失举”。在维护周制亲亲的原则上,主张选拔一些贵族比较有能力的人,把他们安排到领导岗位上。⑵当时劳动者在奴隶主的残酷压迫下不断反抗、逃亡,孔子提出对劳动者要宽大一些,提出了教化与德治。⑶为了防盗,他主张剥削要减轻一些。因此,孔子学说在当时的这个意义上被称为“保守性多于进步性”(见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
总之,孔子文化在他所处时代这个角度上说,可以理解为是“守”文化。
严正声明:
本回答内容属于“微道助您创造终生价值”的原创,不得抄袭。转载时,请注明本出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
一千个人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孔夫子。
在我心目中,孔子不但不“守”,反而“灵活开放”得紧,如果也用一个字表达,那就是“学”。
① 什么好,就学什么。
为什么孔子会推崇周礼?因为就他所见,周礼是最好的。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孔子是对比学习了“夏礼”、“殷礼”之后才鼓吹“周礼”的。尽管如此,仍不敢确定“杞礼”“宋礼”就很差,因为“文献不足”,所以就不能证明人家不好。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是孔子学习的基本态度。
② 什么人,都能跟学。
圣人无常师。孔子的学习没有止境。
“三人行,必有我师”,到哪儿都能找到可以学习的老师,包括自己学生。
他曾告诉学生“当仁,不让于师”。面对真理,学生不必跟老师玩谦让,干就对了!
于是,孔子常被子路、宰我当面怼。
颜回对老师的话“无所不悦”,不怼老师,就是“非助我者也!”
怪不得孔子对自己好学精神如此自信——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③ 学习要与时俱进。
所学内容,并非一成不变,必然有损失,也有增益。
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所损益”是亘古不变的,抱守残缺实是愚不可及的。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随着时代进步,“麻冕”成了“丝冕”,而后者更“节俭”,所以孔子就“从众”,也戴“丝冕”。
上一篇:甜瓜白粉病怎么防治,是绝症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