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身为一名身在学校的学生,非常深刻的体会到攀比的风气,歪风邪气,怎么办?
自己的,学生,孩子身为一名身在学校的学生,非常深刻的体会到攀比的风气,歪风邪气,怎么办?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在青少年人生发展进程中,“比”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在于“怎么比”和“比什么”。积极攀比所秉持的是一种“求上心态”,比别人的长处、比自身不同发展阶段的进步、比志气、比内在的美、比精神的富足,在这样的攀比中,青少年会不断超越自我、超越他人,加速社会化的进程,在不断进取中健康成长。消极攀比所秉持的是一种“浮躁心态”,比别人的短处、陶醉于自身的优势,比外在的浮华、比物质的富有,在这样的攀比心理支配下,青少年会沉溺于外在的追寻,丧失理想和志气,在攀比中助长物质的欲望和心理的虚荣、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因此,青少年攀比心理既需要养成、激发,也需要消解和控制,从而把攀比引向积极向上、追求内在精神的正确轨道上去。
二、学生攀比的形成机制
攀比是社会现象的一种,也是社会众多现象的综合反映。因此,可以从社会、家庭、学校、学生个人等方面对攀比现象进行归因。
我国社会正经历着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的快速发展与转型时期,社会生活的变化直接导致人们的生活观、消费观、价值观以及自我发展观等方面的变化,学生之间的攀比正是众多社会现象的反映。从积极方面来看,全面竞争的社会增强了青少年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其父辈相比,这一代人显然更能适应竞争的环境,他们敢于同别人比,也善于同别人比,在比中成长,在比中进步。但是,社会生活中的不良因素也侵扰着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一代,一些庸俗的、腐朽的、落后的、丑恶的现象成了少数学生追逐的对象,我国社会中正流行一种“物质攀比病”,穿名牌、开名车、抽名烟、饮名酒、住豪宅等成了一些人生活的目标,成了相互攀比的内容,在潜移默化中腐蚀青少年的心灵,以致于校园生活中出现了诸如斗富比阔、羡权慕贵、傍款追星等不良的攀比现象。只要社会上流行此类现象,校园生活中就会留下它的影子,因为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个场域。
学生的攀比与家庭生活常常具有直接关联,每一个学生都来自家庭,每一个学生都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家长对学生的教养方式以及对待攀比所持的态度都是学生攀比现象的动力源。其一,家长的期望。家长的攀比心理常常通过自身的期望传递给孩子,如果家长持有一种积极的攀比心理,他们就会鼓励孩子不要满足于现状,不甘落后于他人,与同学比学习、比品德、比进步、比奉献;如果家长持有某种消极的攀比心理,就可能把自身的期望集中于孩子的内在修养和学业追求之外,譬如,有的家长希望孩子在学习上“压倒”别人,为的是将来能够做大官、挣大钱,能够给家长争面子、出人头地,这种期望心理支配下的攀比极有可能变味和走样。其二,家长的表率。攀比存在于各种人群之中,家长也不例外,绝大多数家长都归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在自己所属的社会群体中,他们也在相互攀比,而家长的攀比行为也有意无意地影响孩子,成为仿效的对象。一些家长在社会群体中勇于超越自我、超越他人、不断进取的行为无疑会对孩子产生榜样的力量;而一些家长畸形的攀比行为,如比谁的官大、比谁的钱多、比谁的车好等,也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其三,家长的态度。这里指的是对待攀比的态度也影响孩子的攀比行为。譬如,有的家长不愿与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靠诚实劳动取得成功的人比,而热衷于与那些靠歪门邪道、投机取巧获得“成功”的人比,后者成了他们追捧的对象,这将给孩子的攀比行为造成负面影响。
校园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部分,学校在不同侧面、以不同形式演绎社会生活中的故事,学生攀比现象与校园生活中有意、无意的导向密切相关。其一,校风与班风。校风与班风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好的校风影响下,学生之间会形成比学习、比生活、比德行的良好风气;在不良的校风影响下,一些学生就可能形成比物质享受、比金钱消费、比权势大小等不良风气。班风是校风的一部分,是每一个学生直接面对的情境,班级同学之间的影响更直接、更具体、更有效。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是班级同学之间相互攀比的积极形式。其二,同辈群体。在青少年学生的同辈群体中,相互攀比的现象尤为突出,在这样的群体中,学生之间的联结是基于共同的生活经历、共同的志趣爱好和共同的价值定向。群体成员之间的攀比是全方位的:有学业上的攀比,以学业好的学生作为赶超对象是常见的攀比形式;有志趣上的攀比,如,比个人所崇拜的偶像,谁的偶像影响力大,谁的偶像特征明显,谁的偶像更有魅力等。其三,学校导向。前两个方面对学生的影响是基于潜移默化,而学校的导向则是有意识的行为,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师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激励措施等都能够影响学生,导致攀比行为。
社会、家庭、学校的影响最终体现在个体的心理上,就学生个人而言,攀比现象与持有什么样的心态直接对应,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心理直接影响攀比行为:
一是自信心理。充满自信的学生最喜欢与他人竞争,学习上喜欢与高于自己的人比,德行上喜欢与先进比,比的过程自然会促进自己进步。
二是自卑心理。有自卑心理的学生也喜欢与他人比,由于自己的表现在同学中处于不利位置,通常他们不愿与学业好的学生、德行先进的学生比,而喜欢与落后的学生比,以求得心理平衡。
三是补偿心理。有的学生与人攀比,其直接动机是求得心理的补偿。一个家庭经济不宽裕的学生,不一定能理解父母的疾苦,反而与人比物质享受;一个学业不良的学生,不在学业上提高自己,而与人比阔气、比交友、比网恋。这些都出于补偿心理。
四是虚荣心理。在学生的盲目攀比中,有相当大的部分是虚荣心在作祟,在学习生活中,他们特别爱面子,为了维护自己的所谓“面子”,常常不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与人比不该比的东西,与人比自己无法胜任的东西。
五是功利心理。有的学生斤斤计较于物质上的攀比,是由于他们只考虑功利化需求,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功利关系,而精神的追求是虚幻的。
六是模仿心理。对于年龄幼小的学生来说,攀比常常缘于模仿,别人有的,自己一定要有,别人没有的,自己也要设法拥有。在这种心理的直接支配下,学生的攀比行为也愈演愈烈。
三、学生攀比的教育引导
根据心理学家费斯廷格的理论,“比”是一种近乎本能的活动,人是在不断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认识自己的。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比”是不可缺少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怎样使这种“比”指向积极的方面,避免其中的负面影响,这是一门学问,也是教育者的职责。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作为引导学生攀比的参考:
1.把攀比引向竞争意识的提升
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不顾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只是凭一时冲动或是受某种外力的支配而盲目地与别人比较,这类攀比是消极的,对学生的成长是有害的。而在明确的目标指引下,旨在提高自身的知识、能力和品德,通过比较促进自身问题的改善和精神的成长,这类攀比就是积极的,是值得提倡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