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身为一名身在学校的学生,非常深刻的体会到攀比的风气,歪风邪气,怎么办?
自己的,学生,孩子身为一名身在学校的学生,非常深刻的体会到攀比的风气,歪风邪气,怎么办?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感谢悟空邀请。
这是个普遍的校园生活问题。既然你已经认识到这是歪风邪气,说明你的世界观人、生观都没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办法也很简单:直接无视。人比我不比,做好你自己。就好。
首先,攀比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让人活得很累,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人的斗志。
如果你心理足够强大,也可以比一把,不过不要和那些同学比吃穿,和他们比成绩比进步。这样往往能逼自己变得更加优秀,从这个角度来说对自己成长是有好处的。
生活方面的攀比,会让你攀得高摔得重,比吃穿就是拼爹,你没足够富有的老子,你就得校园贷,最后的结局可想而知。所以这方面还是不要比了。有句话说人家骑马你骑驴,路上遇到个挑担的,生活方面,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即可。不过无论穿什么衣服,都要整整齐齐、清清爽爽。
其次,不要和别人比,和自己比。
和别人比,越比越气父母、家庭,和自己比,越比越气自己。气自己就能激发斗志,气父母就会沉沦世俗甚至陷入校园贷的泥潭。
学习上和别人比,生活上和自己比。比不过别人生活的地方不妨学习下阿Q,比不过别人学习的地方就学拼命三郎,迎头赶上。这样越比自己越优秀,还顺便把坏事变成了好事。
最后,人世间没有永远的赢家,也没有永远的输家。只要你不和别人比吃穿,即使学习方面没比过人家,你也对得起自己了,毕竟曾奋斗过。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邀请
学校学生的攀比之风皆有之。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学生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个别的学生家长有攀比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孩子,比如,好吃、好穿、好比、好吹牛。孩子把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自然地带到了学校。
第二,个别的学生在校受到攀比的影响,为了个人的面子(自尊),也学会这一套,例如让父母给自己买别人有自己喜欢的东西,要么要钱自己买。等等。
总之,学生的攀比是一种不正之风,俗话说是歪门邪气,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学校及家长如果发现这种现象,要互相配合及时制止。教育他们,把心思用在学习上,攀比一下如何追赶比自己优秀的的同学等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邀请,俗话说得好,以不变应万变,任他东南西北风,我自巍然不动。找到正确的方法,坚定自己的信念,尊从内心的选择,学习方面努力做到最优秀,几年以后再看那些攀比的同学怎么样了,你就不会再纠结这个问题了。我的回答完毕,希望对你有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攀比不仅仅是在校园在社会也是一样,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一种心理、一种行为,就是刻意将自己的智力、能力、生活条件等方面与别人进行比较,并希望超越别人的一种心理状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生的生活、学习条件越来越好,但个别学生不顾家庭的实际情况盲目攀比,异化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心理负担,同时又给家庭造成了一定的经济负担。因此,家长和学校对学生在校园里学生之间的攀比现象已经成为热点问题。有的现象折射出成人世界的庸俗和丑陋,透视出青少年群体中的失落和迷茫,这些现象形成了校园生活中不和谐的音符。譬如,有的学生沉溺于物质追求,在同学之间比生活条件,看谁吃得好、看谁穿得俏、看谁花钱阔绰、看谁发型新潮;有的学生对家境津津乐道,比谁的家庭金钱多、比谁的父母权力大、比谁家的轿车档次高、比谁家的房子面积大;有的学生与明星比派头,有的学生与大款比享受。凡此种种,都表达了这样一个问题:他们所攀比的是“不该比的东西”,对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的青少年学生来说,热衷于物质与享乐的追求,必将导致品行的变异。
畸形的攀比可能导致青少年沉沦,而良性的攀比则能使人奋发,学生之间互相竞争、你追我赶、不甘示弱的现象构成了校园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譬如,在学业上,有的学生敢与“尖子生”比,为了能够超过他人,制订详细的学习计划,并脚踏实地付诸行动;在品德上,有的学生把标兵、模范作为自己做人的楷模,比做人的本领、比对集体的奉献、比各自的理想,在与同学的攀比中展示自己的特长,弥补自身的不足。从根本上讲,这一类攀比体现了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也就是现代人所追求的敢于竞争、善于竞争的心态。这种攀比是青少年积极成长的催化剂,体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青少年学生的攀比主要有如下特点:
其一,频发性与广延性。学生之间的攀比几乎是无时不有,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是在比的过程中成长;攀比的内容与形式也极其多样,涉及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有纵向攀比和横向攀比,有外在攀比和内在攀比,有物质攀比和精神攀比,有积极攀比和消极攀比等。
其二,自我炫耀性。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自我意识的快速发展时期,与别人比的过程也是张扬自我的过程,对许多学生来说,在攀比中能够炫耀自己的知识、能力、人品乃至外貌特征、物质财富和人缘关系等。
其三,从众与受暗示性。许多学生,尤其是年幼的学生难以理解攀比的真谛,在与他人攀比的过程中具有较大的从众性,同时,由于缺乏明确的目标导向,攀比行为常常受外力左右,顺应他人的意志。
其四,情境性与互动性。青少年学生的攀比行为常常受情境左右,一种竞争的情境可能快速激起他们攀比的欲望,当然攀比的行为也可能事过境迁。由于受情境的影响较大,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攀比中也就凸显出来,在人际互动中攀比。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