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没动力学习的时候怎么逼迫自己去学习?
自己的,的人,你的没动力学习的时候怎么逼迫自己去学习?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另外,想想看,你在专心看这篇答案的时候,能同时思考一道数学题吗?不能。你的心智被占据了,你的心智是有限的。
统计发现总能按时交作业的学生反而经常穿脏袜子,期末考试之前学生们更容易吸烟,更不注意饮食和个人卫生。因为他们的意志力消耗在学习上了,个人卫生、戒烟这些事上就无法同时特别关注
很多夫妻工作特别忙碌,下班回家很晚,经常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事儿吵架。怎么让他们不吵呢?是让他们尽量加班,尽量减少在一起的时间吗?反而应该尽量早下班,越是工作忙碌的夫妇越容易为了一点小事吵架,因为他们的意志力在工作中都被耗光了,回家就不会再去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换一份不那么忙的工作或者争取早点下班,虽然两人在一起的时间增加了,但工作消耗掉的意志力减少了,回家后还有意志力控制情绪。
承认自己的平庸,或者自己不是超人是一件困难的事。但是只有承认了之后,你才会把自己有限的意志力资源花在真正有用的地方。
对我来说,曾经有一段时间我把任务尽量往晚上拖,最终的结果就是忙完了其他事情之后已经凌晨了,困意已经来袭,那就睡觉吧——一天一天就是这么过去的。
(2)、我们可以通过设定合理的目标、养成良好习惯、自我监控等办法提高意志力。
好消息是,意志力可以经过训练而提高。李笑来曾经说过,现在的人基本丧失了阅读长篇文章的能力(这里感谢大家的阅读),而这些相对于简单碎片阅读的体系化阅读、体系化学习,是最好的意志力锻炼武器。
也就是是刻意训练。
意志力是一种通用资源,这意味着你可以通过做一些日常小事来提高意志力,然后把它用在其它事情上。该书提出一个有效练习办法是做自己不习惯做的事。
写一篇长答案也是对意志力的练习,每日有效时间尽可能提高也是一种对意志力的练习。总之,你要有所取舍,并且这可能是你学习上的唯一优势——而有了这个优势,在相当长的时间线上来看,其实你并不需要其他的优势。
这是个好消息,不是吗?
总结——如何做到正向激励并逼迫你去学习:
1、寻找正向激励的奖励——小到在知乎撰写的回答有人点赞、ID粉丝关注,大到考入名校和拿到只有10%-20%的技能证书,或者利用专业知识水平进入一家公司,要知道这些东西是带不走的,他们将成为“资历”一辈子给你一个“我能比别人学得好”的暗示。”
只有成就才是学习的最佳诱惑,我们最终寻找的是终生式的正向激励。
2、订立一个需要体系化的知识,做好投入500-800小时的目标,尽力让自己的日有效时间从4小时开始起步。这意味着你将建立时间观念,知道自己时间的价值,不至于花在游戏时间和社交时间太多。
要知道越是把时间花在自己根本感受不到价值的东西上面,你的有效时间越低,效率越低。
而一个好消息是,你的竞争对手花在学习上的日有效时间远远低于4个小时。
高效学习者最在意的是时间的价值。
3、建立一个体系化的目标,并且明确知道关键时点在哪里。这意味着你需要把目标解剖到具体的关键节点上,并且按照步骤一步一步完成。
如果没有体系化的计划和执行,就意味着完不成体系化的知识。
4、训练你的意志力,这是学习者之间差距的最大动因,因为它同时影响了时间、效率两大因素。
要注意意志力是有限的,注意不断提高它,并花在重要的地方。
我其他关于“学习”的答案,欢迎一起学习
以下是关于计划、复盘、输入输出的三个小习惯。
有越来越多的人问我什么才是真正的体系化目标——事实上,目前的我认为所谓体系化目标,其实是达到目标的立体化结构。
比如健身,那么其实不仅仅是运动,而是包括运动、意志力、睡眠、营养学、合理控制食欲、如何防止反弹、身体指标认识、补剂如何运用的一个整体。而运动内部又分为有氧、高强度间歇、力量训练之类的整体。再细微一步,有氧训练可以通过操课、跳绳、游泳来加强;力量训练的途径则可以用自重、固定器械、自由力量来加强。
\"就像某些减肥方法承诺只要戒掉糖或碳水化合物就能瘦下来,这往往让人感觉很好,并不是因为真的瘦了,一半以上的快感来源于让你觉得能用一个简单的方法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
一个目标的制定,不应该仅仅是“我要健身”那么简单,而是达到这个目标应该点亮多少的“知识树”,知识树越成体系,则达到目标就越容易。
而且大家要知道,这些体系化的目标下,有的是紧密相联的,有的联系并不紧密,但对达成最终目标却息息相关。
同样的事情,你不能空口白牙说“我要提高成绩”。你的成绩是由哪些学科构成的?哪些学科要重点关注?如果是英语,那么体系下的阅读怎么提高?听力怎么提高?如果是数学,立体几何如何提高?三角函数如何提高?如果是语文,作文怎么提高?文言文如何提高?
这就是所谓的“体系化目标”了。
胜利者效应:先前的胜利经验,会让之后的胜利更加容易
今年7月的《Science科学》杂志上刊登了浙江大学求是高等研究院和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中心的胡海岚团队的一项研究成果,指出在大脑中存在一条介导“胜利者效应”的神经环路。
其实在2011年胡海岚团队就在《科学》上面发表了一个关于有趣的“钻管测试”的论文。
在实验中,科研人员让两个小老鼠在狭小的玻璃管道两端进入,看谁能够推开对方。开始力气大的小老鼠总能赢。但科研人员开始刺激“输家”小老鼠,增强它脑中前额叶脑区的突触(大脑细胞之间连接、通讯的基本结构单元)强度。
结果处于劣势的小鼠就像服用了“大力神丸”,有如神助地将优势小鼠逼出了玻璃管道,成功逆袭。
其中体现出的“胜利者效应”(The winner effect)是一个生物学术语,可以概括为:动物在战胜一些较弱的对手之后再与更强的竞争者较量时,胜算将会比直接面对强敌大得多
科学团队表示这种“胜利者效应”和大脑中,从中缝背侧丘脑投射到前额叶皮层神经的通路有关,当增加这一环路突触链接的强度,就能介导“胜利者效应”。
也就是说,在胜利了6次之后,劣势小鼠的大脑发生了质变,他们的神经突触链接强度显著增加了,从而有效地帮助它们在失去科学家的外界刺激帮助下,仍然维持自己的优势地位。
简言之,实验告诉我们,过去成功的经历会通过改变动物的生理结构,从而引导其赢得下一次竞争。
心理学中也有类似的“胜利者效应”。而小老鼠实验中展示的“成功的经历重塑大脑”以及“先前胜负经历影响后续比赛输赢的现象”,或许也可以作为一种参考,成为心理学中“胜利者效应”的生物学解释。
上一篇:到底要不要让孩子从小学做饭?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