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让传统非遗“活”起来?
文化遗产,文化,物质如何让传统非遗“活”起来?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自人类从动物向“人”转变开始,文化也渐生雏形,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便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物质文化产生的工具和手段——如果没有高超的制作瓷器的技巧,我国也不会生产出精美高级的瓷器并成为“瓷器之国”;没有精湛的制作丝绸的技艺,也不会生产出畅销欧洲的华丽丝绸,开拓一条畅通至今的“丝绸之路”。
它还包括音乐、美术、舞蹈、节日等等,种类十分丰富,如果这些遗产全部都消失,那么世界将失去大多数色彩。
二、保护和发展非遗的作用
当前的中国,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而努力奋斗,非遗的保护和发展则是复兴的必要之举。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们受到外来的美国文化,韩国文化等冲击,同时也在冲击之下得到发展。
但当国内充斥着圣诞节,万圣节,麦当劳,泡菜等外国文化时,我国本土的文化生存空间已经被侵占得所剩无几。不中不西是一种极其尴尬的存在。
因此,要实现复兴,必须要保证我国文化的主要地位,提升文化竞争力,扩大文化影响力,抵御外来文化霸权的渗透;世界的多样性在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保护和发展非遗,也是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三、如何保护和发展非遗
1.让全民了解非遗,重视非遗,加强非遗保护和发展意识
中国非遗是全体人类共有的遗产,特别是中国人民独有的遗产,保护和发展非遗不是局限于小范围内的少数人,它需要集体所有者的全体参与。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经济文化相互融合,为了避免同质化,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是非常必要的。
而且到现在,我们的传统文化正渐渐被现代文化蚕食,地位岌岌可危,很多传统手艺面临无人接替甚至消失的惨境,我们正逐渐失去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失去我们的根。为了防止这种悲剧上演,保护和发展非遗迫在眉睫。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明白我们文化的艰难处境,国家也需要警醒大众,让全民了解非遗,重视非遗,号召大众共同行动。
2.非遗的核心在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人而产生,同样也需要人来传承。没有了人这个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不复存在。
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大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优秀“非遗”项目进入学校课堂、课外兴趣活动。”
因此保护非遗的重要一步就是让非遗后继有人,让传承不中断。一方面需要重视现存的非遗传承人,给他们提供场所和条件做好传承工作,另一方面要让非遗走入学校,走入群民百姓的生活。
让非遗走入学校,是让广大学生接触和了解非遗,并且承担起传承的责任,让他们充当非遗的载体,以此保持非遗的持续性;让非遗走入百姓生活,是为非遗提供生存和发展的土壤,鱼离水不可活,非遗脱离人也将亡,只有让非遗与人们的生活不可分割,互相共存,非遗才能永远保有生机。
3.使用是最好的传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一句话,“我们要保护,但我们不要冻结。我们不能用凝固的眼光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要回归生活,必须通过创新推动发展。有句话说的好“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同样,没有买卖,就没有发展。
对于非遗来说," 买卖是最好的保护,使用是最好的传承 "。人类社会脱离不了经济,买卖始终是非常活跃的行为,非遗想要长远发展,就得与市场紧密联系,跟随时代的步伐和人们的需求,不断革新。
故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不再是高高在上,在历史中腐朽褪色的文物,而是选择与化妆品牌合作,出品了独具特色的一系列故宫化妆品,将传统文化和现代产品相结合,古典与摩登并存;还出品了相关纪录片,让人们了解故宫的过去和现在,拉近故宫和人们的距离,让传统文物在现代生活中重新焕发生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非遗”看起来只是一个概念,实际上它包罗万象,各个类型非遗的特性都不相同,传承方式也不一样。在你的问题的基础上,我把非遗分为以下几类:一、需要专门传承的非遗;二、需要全社会参与传承的非遗;三、需要特殊保护的非遗。
第一类,需要专门传承的非遗。这一类以手工艺、戏剧曲艺为代表,特点在于必须师徒传承,不拜师学艺,很多具体的窍门、关键的知识,你就学不会,同时每一门非遗都是一个巨大的知识系统,需要时间和精力系统学习,并且得经过长久的专业训练,才有可能学有所成。比如古琴、苏绣、紫砂等,最起码都需要学个三五年,那么这类非遗就需要专门传承。
第二类,需要全社会参与传承的非遗。这一类以口承遗产、民俗节庆为代表,一则民间传说、一种方言、一首民间歌曲,都是文化遗产,这类遗产的生命力正在于口耳相传的过程中会发生变化,会变得更丰富,比如民歌《茉莉花》,全国好多省份有很多版本,梁祝、花木兰等传说,在不同地方也有不同的故事,这些非遗如果由专人学习和传承,或者记录在书上,就失去了那种纷繁多彩的变化性,反而不利于传承;再比如春节,也是非遗,如果全国老百姓都不过春节了,只让个别人学习其中的流程,来传承,那这也就变成了死的文化,不符合非遗“活态传承”的要义。这类非遗只能通过大众共传承,而不可能设置具体的传承人。
第三类,需要特殊保护的非遗。当代社会非遗消失的速度很快,一个普通老人的去世,就有可能带走一种仅有这个老人一人还在传承的非遗项目,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赫哲族有一种用鱼皮制作衣服的技术,但由于生态环境变化,赫哲族人民多已经不从事打鱼活动了,没有了原材料的来源,也就不做鱼皮衣了,现在还在传承这门技艺的人只有少数几个人,为了防止这几个人之后再也没人传承,就需要录音录像、用文字资料记录。针对濒危的遗产,需要及时记录保存相关资料,这也可以算作是一种专门保护吧。
上一篇:清吧装修如何呈现出多个空间?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