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古代的机要公文或信件如何进行加密保护?
军情,竹简,古代古代的机要公文或信件如何进行加密保护?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古代的机要公文或信件如何进行加密保护?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看到加密,就想到了军统戴笠,哈哈
古代保密和当代没多大区别,相比于古代,今天也只不过因为工业化发展开发出了数字加密技术,但原理其实差不多,还是吃古代的饭
根据当代常见保密方法,很容易反推出古代
比如公文信件,今天写信需要封口,古代也一样需要封口。只是早期没有纸张,用的是竹简,相比于今天古代更麻烦一些。用竹简传递信息时,为保密防止中途泄密篡改,竹简卷起来后会用泥巴整个包裹,然后在封口处打上印章烘干。这样处理方法叫泥封……
收件人收到经过这样处理的竹简后,先检查泥巴以及封口,没有问题,再砸碎泥巴取出竹简
再比如军情传递,为避免情报给敌方截获,古代军情传递一样要先分解成编码,配合密码本传递消息。这个密码本可能是一首诗,也可能是同一版本的两本书,具体是什么,则由内部事先约定
这样就算敌方捕获信差,没有密码本,他们也只能把军情当天书看
古人不傻,他们保密意识一样很强烈,知道事不秘则败的道理,除了技术上的保密手段,他们还制定了较为完善的保密律法,泄密罪从打板子到株连砍头,应有尽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加密可以通过各种编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中国古代方面,周代兵书《六韬》就有《阴符》与《阴书》两篇,其原文如下:
太公曰:主与将,有阴符,凡八等。有大胜克敌之符,长一尺。破军擒将之符,长九寸。降城得邑之符,长八寸。却敌报远之符,长七寸。警众坚守之符,长六寸。请粮益兵之符,长五寸。败军亡将之符,长四寸。失利亡士之符,长三寸。诸奉使行符,稽留,若符事闻,泄告者,皆诛之。八符者,主将秘闻,所以阴通言语,不泄中外相知之术。敌虽圣智,莫之能识。
这大致是以一种象征符号形象传递密文的做法。
公曰:诸有阴事大虑,当用书,不用符。主以书遗将,将以书问主。书皆一合而再离,三发而一知。再离者,分书为三部。三发而一知者,言三人,人操一分,相参而不相知情也。此谓阴书。敌虽圣智,莫之能识。
这大致是一种将明文打乱顺序分割的加密方法。
而在宋代兵书《武经总要》里,将阴符略作了改进,这个不必详谈,值得一提的是“字验”这种加密方式:
预先约定40 种不同的军情,然后用一首含有40 个不同字的诗,令其中每一个字对应一种军情。传送军情时,写一封普通的书信或文件,在其中的关键字旁加印记。将军们收到信后,找出其中加印记的关键字,然后根据约定的40 字诗来查出该字所告知的情况,还可以在这些字上再加印记,以表示对有关情况的处理,并令军使带回。这大致上就是现在翻阅密码本编译密文消息的雏形了。
另外,还有使用“矾书”这种隐写术来隐藏消息的办法。矾书就是用明矾水写的书信。当水干后,纸上毫无字迹,把纸弄湿后,字迹即可重新显现。在西方世界里,也有使用牛奶或者羊奶书写信息,待干掉以后再用高温烘烤使之重新显现字迹的说法。
上一篇:孩子在叛逆期该不该管?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