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啥有人觉得《兰亭序》没有王羲之的手札精彩和耐看?
王羲之,手札,兰亭序为啥有人觉得《兰亭序》没有王羲之的手札精彩和耐看?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就来了。《兰亭序》的临本有许多种。丰坊作伪的这件冯承素《兰亭序》在所有的临摹本中,笔法是最精湛的。比唐代虞世南,褚遂良,元代赵孟頫等大家都要好。这个丰坊有如此的技艺,他何必要把自己的作品托名为冯承素呢?不如直接说是王羲之真迹。
现在的人有机会见到这些作品,得益于现代化的印刷技术。只要想看,各个名家的作品都能看到。在古代,能见到《兰亭序》的人,少之又少。即便是假的,也是收藏在皇宫或大富人家。哪能随随便便的就看到?学习就更不用提。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问题点 在于 有些人觉得 所有说啊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事实是 我们现在所见的兰亭序是临摹的 而怎样临摹的呢 知道的人比较少 或者说比较笼统 它是先描框 在一丝 一丝的填墨而成的 所以说 它和原著有百分之九十九相似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兰亭序》没有手札精彩?其实不太好比较。
首先,包括《兰亭序》和手札我们还不能确认统统为王羲之真迹之临摹或碑拓或其它什么,总之有些不确定。
《兰亭序》作为第一部全行书书写的典范之作,确实其真实性存疑。关于这一点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曾有一场动静不小的“兰亭论辩”,结果还是无法定论。另外《兰亭序》的笔画和结构似乎不如手札体现出的风格老练和更有规范,有相似又肯定不同的感觉。
所以,最终的结论应该是这样的:王羲之书法的真实样貌应该是手札中《哀祸帖》、《二谢帖》之类,《兰亭序》与这些手札的不同让我们倾向于看轻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在欣赏《兰亭序》时,脑海里浮现出的,只有龙飞凤舞四个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就字体而言,后世《集字帖》较好。然,于心性而言,王老头儿酒后挥亳,在似醉非醉之间,自是天下独一份儿!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兰亭序与王羲之的手札,最能代表王羲之书法成就。有人认为手札更耐看更精彩,有一定道理。
第一、形制不同,手札占优势。从整体而言,兰亭序尺幅虽小,但字数多,320余字,挤在一张不大的纸上,书写的挥洒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而手札,大多为寥寥数字,有利于字体结构、字距及行距的自然安排。
第二、体裁有别。兰亭序为集序,在王羲之看来,这是一部雅集的门面,理应精益求精,这也是喝了酒的王羲之,对现场挥洒而就、一气呵成之作,总感到不够满意,可是,反复写了多遍,都没有第一遍自然天趣,充满神韵。而手札,大多具有私密性,也缺少刻意心态,无意而随性之下,更具自然神态。
第三、章法不同。兰亭序的书写,虽然王羲之在酒意之下,渐入佳境,呈现先紧后松,先抑后仰之布局。但通篇而言,不如手札容易处理。手札是在无法无意状态之下,真实地流露出王羲之非凡的笔墨功夫和精神气质。
但其实,两者都是王羲之书法的最高水准,难分伯仲。而且,我们今天能见到的,也大都是被认定为唐或宋代的向拓本,如神龙本《兰亭序》、《姨母帖》、《二谢帖》、《丧乱帖》等数十种之多。每帖一面貌,每一件都是神脉凝聚,尽显晋人风韵。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流传下来《兰亭序》并非真迹,这个问题早有定论,也不用怀疑。分几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1、为什么我们能见到如此多版本的《兰亭序》
梳理书法史可以看到,王羲之《兰亭序》流传到唐朝时,唐太宗李世民倚靠“萧翼赚兰亭”,得到王羲之《兰亭序》真迹,随后作为陪葬品放在了昭陵,后来还有的说是被陪葬在乾陵。不管在哪个陵墓,结果是《兰亭序》真迹在唐代消失了。
唐太宗李世民在世时,非常推崇王羲之,不惜重金搜集王羲之书迹。此外,还将一些王羲之作品拿来让手下人临摹,赵模、冯承素就是当时摹字高手。李世民还将这些“下真迹一等”的摹本赏赐给大臣们,所以当时王羲之书法非常盛行。
上一篇:怎么做椰汁千层?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