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乔依斯《都柏林人》到底写了什么主题?
都柏林,爱尔兰,精神乔依斯《都柏林人》到底写了什么主题?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乔依斯《都柏林人》到底写了什么主题?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都柏林人》是乔伊斯早年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集,相对于《尤利西斯》与《芬尼根守灵夜》来说,《都柏林人》读起来并不那么晦涩,比较容易被读者接受和理解,而且这部小说寄托了乔伊斯早年的思想状况,为以后的创作提供了材料和精神上的准备。
《都柏林人》由十五个看似独立却自称系统的故事构成,展示了二十世纪初期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中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以及精神的发展历程。从童年、青年、成年再到社会,都柏林人都有着共同的“精神瘫痪”,这是《都柏林人》所致力表达的主题,他指出:“我的目标是要为祖国写一章精神史。我选择都柏林作为背景,因为在我看来,这座城市乃是麻痹的中心。对于冷漠的公众,我试图从四个方面描述这种麻痹;童年、少年、成年,以及社会生活。这些故事正是按这一顺序撰述的。”
乔伊斯所描述的“精神瘫痪”主要指的是以都柏林为中心的爱尔兰人民在压抑社会环境下表现出来的麻木、沉闷、无助、空虚等精神状态,它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渐发展成了一种社会弊病,严重地伤害了爱尔兰人民。他希望描绘出这种精神瘫痪,引起爱尔兰人民的注意,让他们从这种精神瘫痪的状态下解救出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来简单回答一下这个问题。《都柏林人》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经典作品,可以说是20世纪整个西方最著名的短篇小说集。它置景于乔伊斯的故乡都柏林,截取了中下层人民生活的横断面,一个片段或者一群人,把十五个小故事汇集起来,笔触简练,错落精致,真可谓之是上上之品。我们那些文学界大伽们,真的要好好学习。反正是我学习了,但还没领会到家。
这部短篇小说集开篇之作是《姐妹们》,通过小男孩儿的独特角度去描写牧师之死的经历;压轴之作是《死者》,写的是主人公念念不忘初恋情人的故事。
每一篇小说的描写宛若一幅印象主义的绘画,极具画面感,给人以震撼,也给予读者前后对比巨大的心理反差,激起对这个人情淡漠社会的控诉意识。截取小说一个片段,我们大家欣赏一下那精美的画面语言。
“整个爱尔兰全在下雪。它在阴郁的中部平原的每一片土地上落着,在光秃秃的山丘上落着,轻轻地落入艾伦沼泽,再向下,又轻轻地落在黑森森的、奔腾激荡的香农河的浪涛中。它也落在安葬着迈克尔富里的孤独的教堂墓地的山坡上,那每一片泥土中。它纷纷扬扬,厚厚地覆盖在歪斜的十字架和墓石上,落在一扇又一扇小墓门的尖顶上,落在荒凉的荆棘丛中。他的灵魂慢慢地睡去,当他听着雪花穿越宇宙在飘扬,轻轻地,微微地,如同他们的最后结局那样,飘落在所有生者和死者身上。”
透过乔伊斯的描写,读者看到了都柏林的苍凉世态,更真实感受到了冷酷无情、冷清无助的社会现实。这部小说集有许多情节是不熟悉爱尔兰社会的人难以领会的,但是作品里有人类共同的情感和生命感悟。他聚焦的那些疼,都是曾经经历平凡,又经历过美丽瞬间。这些瞬间将读者的记忆唤起。其实,这才是《都柏林人》小说的可贵之处。
大家觉得如何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都柏林人》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1914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全书由15篇短篇小说组成,彼此相互独立而又互相关联,取景于都柏林中下层社会,目光投射至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段历史时期,笔触远伸至神话传说时代,以冷峻、讽刺的态度刻画出一幅幅滑稽、苍凉、精致、严肃的爱尔兰民族画卷。
乔伊斯以“书写爱尔兰道德与精神史”为创作宗旨,精心结撰了15篇小说。其中《姊妹们》《一次遭遇》《阿拉比》是童年期,《伊芙琳》《赛车以后》《两个浪汉》《公寓》是青年期,《一小片阴云》《何其相似》《泥土》《痛苦的事件》是成年期,《委员会办公室里的常青节》《母亲》《圣恩》《死者》是社会生活。15篇小说涵盖了自童年至老年等形形色色的都柏林人以及都柏林社会的方方面面。
乔伊斯在致格兰特·理查兹的信中说,他选择都柏林作为小说展开的地点,是因为这座城市是爱尔兰瘫痪的中心。纵观整个爱尔兰近代史,不难发现这个国家一次又一次地沦为大英帝国殖民扩张铁蹄下的牺牲品,而长期的殖民地化又造成爱尔兰本土文化与民族个性的失落。开篇《姊妹们》便提到“瘫痪”一词,预示着爱尔兰长期处于文化失落和身份焦虑之下的精神麻木与瘫痪。这与鲁迅创作《呐喊》的契机很相似——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鲁迅创作《呐喊》的初衷,也是为了唤起沉睡在“铁屋”中麻木的人们。而乔伊斯更是直接表现整个爱尔兰的“瘫痪”状态,企图通过这种“瘫痪”的刻画,发现死亡覆盖下的勃勃生机。在《一次遭遇》中,他通过小孩子的眼光发现都柏林人的虚伪与变态。《两个浪汉》中通过两个流浪汉终日游手好闲,透视都柏林人的精神困顿与无聊。《死者》中,更是以冷峻的眼光批判殖民文化下的民族性的脆弱。
自卑、媚外、虚荣、卑琐,这些劣根性几乎贯穿了每一篇的主人公,他们仿佛漂浮在精神荒原之上无数幽魂,丧失了爱与被爱的能力。就像《何其相似》中一样,他们虽生犹死,浮游在爱尔兰的中下层社会,庸庸碌碌地过完一生,然而再将这种态度遗传给自己的孩子,生生世世,造成了这种长久的无力与瘫痪。
上一篇:《王者荣耀》逆风最容易翻盘的四个英雄,昭君翻盘率40%,他可以守到关机,你觉得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