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三字经》、《弟子规》到底是封建糟粕,还是文化瑰宝?
弟子规,糟粕,三字《三字经》、《弟子规》到底是封建糟粕,还是文化瑰宝?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多少家庭因为他们而妻离子散,不是祸国殃民又是什么?
多少家庭因为他们而财产耗尽,家破人亡,不是祸国殃民又是什么?
我呼吁,大家醒醒。远离《弟子规》这种封建糟粕,积极反对陈大惠为首的邪教狂徒,肃清社会风气。
我是奇缜君,实名反对陈大惠!魔子魔孙,不服你来打我!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让我想起了中央电视台的《经典咏流传》,有一期唱《三字经》,一位百岁老人参加了演出,从这里就可以说明主流媒体还是认可《三字经》的。
我一直觉得《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这样的读物要算也只能算是蒙学经典,虽然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可是,要把这些形容成文化瑰宝,那就点过了;但是,要把这些当成糟粕,那就又有点过了。
对待包括蒙学的传统文化,我觉得应当继承发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按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所讲:“殷因於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通过对“损益”的解释看,这里即有继承和沿袭也有改革和变通。
我也不同意前些年有人把《弟子规》捧到很高的地位,可是有人说《弟子规》什么也不是,也是不对的。
至少《弟子规》在教小孩子懂礼,还是起到一定作用的。而且里面的内容有很多也是适合今天的。
我也在《经典咏流传》中看到罗杰斯的两个女儿在唱《声律启蒙》,这也是蒙学。从这里你能感受到中文的音韵之美!
这样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影响了外国人不是很好吗?
再看《弟子规》和《三字经》里的内容,有很多都是教小孩子知书、懂礼还有历史,这些内容难道都不好?
那就有点太上纲上线了。
诚然,传统文化有其糟粕,可是我们也要看到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华文化的精华。
就象我们现在用的汉字,虽然我才疏学浅,可我看到秦简、汉简上的文字我也是能认识一两个的。从汉字的传承上,就可以看出中华文明几千年的传承。
所以,我觉得,要客观的对侍《三字经》、《弟子规》这样的蒙学读物对今天的作用。特别是要教导让孩子们发现这里的美!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长时间流传固定下来的当然是经典,是中国人文化的精华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迹个问题就看你用什么样的尺子去衡量它了\\如果你用社会主义这把尺去衡量它那么它就矮了 ̄大節\\糟粕就多于精华,反之不言而喻,还是不宜大力宣传为好!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知道什么时候,《三字经》《弟子规》如雨后青草,一经雨露滋养,就绵延天际,无限碧绿地生长蔓延起来,而且是野火烧不尽,从它们红火起来,被背诵、被诵读,也被质疑着,被诘问着。
为什么尘封多年的蒙学被翻找出来?蒙学是什么?以前给孩子启蒙用的教材,它针对了孩子记忆力强的特点,往往都是韵文。《三字经》《弟子规》就是如此,三字一句,虽然没有一韵到底,但是保持了韵文特色,这样便于记忆,朗朗上口。
那么内容呢?一般质疑和否定多是缘于俩本蒙学的内容,既然是那个时代的启蒙课本,内容自然就会有着时代的局限性,带着封建时代所推崇和遵循的思想、意识、观念,即是蒙学,开启的不仅仅是智慧、常识,同时也得播种下封建礼教的萌芽,这些东西,在这两本书中,随处可见。
相较之下,《三字经》比《弟子规》更好一些,里边有很多历史文学地理等方面的常识,《弟子规》更侧重于封建礼教、礼仪、思想,是要做为合格子弟的规矩、模式、范本。这个子弟,是封建时代的理想楷模。
再说常识,《三字经》里边的常识,已经是百年前对自然等方面的认识,会存在着谬误,有些常识也已经被遗弃,认真说起来,比不上《少儿百科》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何况精华糟粕往往共生,就像双刃剑,锋利又易伤人。
如果真的要普及蒙学,普及传统文化,让孩子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三字经》《弟子规》不如《声律启蒙》或《笠翁对韵》,一样也是朗朗上口,而且里边还有诗词之韵,有历史文学典故,一样可以领略到传统文化之美。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小时候没有细读过三字经,弟子规。反而是长大后为人父母时与孩子一起学习过,每每与小儿一起品读时,孩子总是求解每字,每句话的意思,每每予以解释时,总是钦佩老祖宗的智慧,简明扼要的几句话就可以讲明一个故事,一个寓意。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