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如何理解?
万物,老子,道德经《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如何理解?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在第三届大选,面对选举团的无异议支持,华盛顿认为:“我走在尚未踏实的土地上,我的所作所为将可能成为以后历届总统的先例。”
此后他自愿向约翰•亚当斯移交权力,恢复平民身份退隐。
如果没有意志坚定的领袖,一个开始于民主宪法的国家很容易结束于军事专制;
是华盛顿开创了美国主动让权的先例,也保全了晚节。
这个故事传达了“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的道理——
谁不强调自己的存在,别人便不妨碍谁的存在,谁就更能长久地存在;
谁不执着于自己的利益,他人便关注谁的利益,双方才能达成合作;
谁把自己放在人后,人们便甘愿把谁置于身前,赋予谁美名。
臧克家的《有的人》,同样在说这个道理: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有私的人自己承担了有私的风险,无私的人别人替他成就了自身。
@今日头条 @青云计划 @头条心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老子以为柔弱胜刚强。水往低处流。不争高居上。是为大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老子的思想建立在研究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上善若水是教导我们应该效法水的德行,处下滋润万物而不争。同时教导我们学习水的变化之道,在天可变成云雨雾雹,在地可化为江河湖海,在人身可形成血泪汗液,在人事可表现为无私的利他精神,一切顺应自然,滋养万物而不居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们要想正确理解《道德经》里的语言,就要从老子的哲学思想入手。老子的哲学思想是从一个叫道的物质导出的,根据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又道之为物,恍恍惚惚,我们推导出,老子所说的道其实就是太极。太极一发动是为了摧毁现存万物,使之回归于太极状态,故此老子又推导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根据这一哲学思想,老子总结出现存一切事物的表象都是假的,都将被太极这个阴面所摧毁。反者道之动是说阴面之动。
这样老子的哲学思想就有两个最明显的特证,一个是阳面即事物外露表现出来的,阳刚而又欣欣向荣、向上都是假的,另一个是阴面即事物隐藏起来的,阴柔而又向下才是真的。比如老子说的,知其雄,守其雌;知其荣,守其辱;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把那个阴面看做是事物存在的根本,并且说出柔弱胜刚强。
天地间万物存在的方式都是阴阳并存的,阴离不看阳,阳离不开阴,阴阳只能相交相融而不能互相转化,阴不能变成阳,阳也不能变成阴,阴阳相交万物才能生发。比如男人、女人,公狗、母狗,公猪、母猪等。而老子把阴阳看做是斗争的产物,这大概是老子哲学思想的又一不足之处吧!
那么怎样去理解上善若水呢?
我们看《道德经》第八章第一段,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所以老子说处众人之所恶。老子喜欢阴面,水正符合其阴性,所以说故几于道。水能生养万物,万物离不开水,这是水这种物质的本性,老子把它人格化了,所以老子称为上善。至于不争有些勉强,山又跟谁争了呢?只是山高而阳,老子不喜欢而已。
我们根据老子的哲学思想来推导一下。道就是太极,太极一发动就是这个阴面发动来摧毁这个阳面,使之回归太极状态,所以事物都有其阴阳两面性。比如贵贱、高下、长短、荣辱、雄雌等,那么这个水阴阳面哪去了?决不能水只有一面就是阴面吧!如果水就是阴面,这样的物质是不存在的。所以老子只看到了水的有利一面即阴面,没有看到水的不利一面即阳面。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大雨、暴雨河流涨大水,水不仅不能善利万物,相反水还能摧毁万物。那么老子的哲学思想只能说是对了一半,上善若水也只能是对了一半。
我们再看《道德经》第八章第二段,原文: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是不讲仁义的,比如老子说的,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绝仁弃义,民复孝慈。有人说绝仁就象杜甫的诗,会当凌绝顶一样,绝就是至高无上之意。我认为绝仁就是不仁,圣人尚且不仁,并且后边有一句话是见素抱朴,什么是见素抱朴啊?就是让人回归天然本能的自性,不要一些强加于人的东西。
那么这里怎么会出现与善仁的语句呢?又老子讲无为,怎么会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般有为呢?这就说明老子也已经发现了他这个哲学思想的不足,只是羞羞哒哒的说即便犯了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些阳面的错误,只要不争就没有什么过失了。
正象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九章说的那样,原文: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从王侯自称孤、寡、不毂。次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数誉不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贵真以贱为本吗?王侯真是孤、寡吗?非乎?玉就是玉,石头就是石头。在这里老子同样发现了他自己哲学思想的不足。
那么对上善若水和不争该怎么理解呢?我看老子的说法还不如孔子的说法具体。孔子说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君子无所争。似乎更清晰、更明了。
(欢迎关注,探讨,分享)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