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道德经》中的“无为”为何?
道德经,自然,不为《道德经》中的“无为”为何?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明白四达,能无为乎?
生之、畜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此章前三句所言,为“修己身以成至道”的方法,修道之人认为是一种修行方法,修身养性之人认为是一种生命认识。
之后三句,说的是“治天下以成大道”的原则。“无知”的意思是“不违民意”,“无雌”指的是“不违天意”,“无为”指的是“不违道意”,层层推进。
明白四达,故能“通”,“通”则能无迷、无惑、无执,因此能驾驭“无为”以“治世”。
4.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本句所在整章内容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足。
“无为”,是效法“自然”的显现,这里的自然,同样是我在1中提到的“自身本然”之意。
“无不为”,是指顺应自然以成就万物的道理。
万物依据自然而生,之所以能成,就是因为“道”。
因而“道”无为,顺生而成之,它能成就,故无不为,这里面在“为”的原则和动力,是“性”,合于自然。
5.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本句所在整章内容为: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取彼取此。
“上德”能够与道合一,依据道而自为,因此“无为”,“无为”所以能无所目的和凭借去行为,因而“无以为”。
下德在一定程度上缺少道的一部分,因为得不到道德全部,反而欲想尽办法穷极穷尽“有为”,这样便会产生很多限制,由此便有不为,因为是有目的和有凭借德,因此“有以为”,同样“有以不为”,只是老子这里没有明说出来。
6.天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闲,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本句所在整章内容为:
天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闲,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天下至柔,是因为能够用“无”,而能无所不入。柔所以能坚,无有所以无闲。这便是“无”之“为”,根据此,可以理解“无为之有益”。
“道”教导万物以“无为”的理,而不用言语告知,这无为的益处因而难以察觉,听听不到,看看不到,故曰“希及”,天底下很少有人能够达到的了。
7.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本句所在整章内容为: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想要有所欲望的获得,必须要学习,学习得到的东西越多,故“日益”,而要顺应道就必须减少欲望,顺应自然,故”日损“。损就是减少的意思。减少到最后,就是达到无为之境,与道合一,届时,能无所失,而”无不为“。
无不为,并非无所不能,而是知道了”道“,明白了”性“,而知道如何应为,如何应不为,从心所欲。故无不为,这是自然的至高境界。
8.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本句所在整章内容为: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也?以此。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这里是指治国平天下之道。在位者的举动对应于下位者,仿佛天之启示于天下。因而圣人常无为、好静、无事、无欲,此四者,像是没有所显现于民的,却是对民最好的显现,正所谓”无示而示,无象而象“,民众不被统治者困扰,自己就知道他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这便叫做”自化“。
守真抱朴,修身厚德,与道合一,看起来就像没有”道“存在一样,这才是统治天下最高明的道。
9.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本句所在整章内容为: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在前面已经说过了什么是“为无为”,行为以“无为”为准则,则会安心,做事以无事为则,则会安宁舒心,品味以无味为则,则会淡味以无过分的欲望。这是道所教授,治人治身之所极也。
10.是以圣人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本句所在整章内容为:
本句所在整章内容为: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无为”,就是顺势而自成,等到事情做完的时候,尤为“无为”之甚,所以能无败、无失。很多人不善终,故将成而败之。
总结如下:
其实老子本身作《道德经》就体现了大道无为,因为道实在太深奥太玄妙了,语言不能穷尽它的全部,只能免为之以言语表达,而普通的言语表达又会对道大打折扣,所以《道德经》晦涩难懂,也是情理之中。
圣人从道中品味无为之大用,我们从《道德经》中获取圣人对无为的理解,引导我们去更好的理解无为。
那么何为无为?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
1.治国方面
千言万语,就是统治者要把统治的人当人看。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尊重人权,不把民当工具人使唤,不为了一些统治者所谓的个人目标和欲望而迫使民众去为自己达成,在这一层上讲,秦始皇便是不合道的。现在社会上有些人觉得嬴政伟大,创下了大帝国,可是,民众苦不堪言,他统治下的民众,都只是他为了实现自己的包袱的工具人而已,简单来讲,就是炮灰。
2.修身方面
也可以说是做人方面,便是“认识你自己”,这句话听起来有点哲学韵味。就是做人做事,讲求一个“合适”,做一件事的时候,要清楚明白为什么做,怎么做,做什么,便不会失去原则,不会乱为,不会有超出这件事情本身的行为。
上一篇:什么是人居的好环境?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