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说没有契约精神,不会有公平和公正,更不会有仁义道德?儒家会产生契约精神吗?
契约,儒家,精神为什么说没有契约精神,不会有公平和公正,更不会有仁义道德?儒家会产生契约精神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为什么说在不平等(人格上)、公平和公正的前提下,不会有真正的仁义道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可能我本人偏陋。“契约精神”这一提法,给我的感觉,它是一个舶来词汇。
我认为是先有仁义道德,之后讲公平、公正,再之后才能讲“契约精神”。
或许是我没有出国留学的缘故,我认为您在这一问题上的提问,是颠倒着来、颠倒着说、颠倒着问的。凡事,不能颠倒,不可舍本而求末。
儒家思想,重”仁”、重“义”、重“信”,讲究“仁,义,礼,智,信”,十分强调“人之无信,不知其可”和“诚意、正心、修身”,特别重视做人上的“诚”、“信”、“正”这三个字。私自认为,儒家思想100%包涵“契约精神”,严格遵守儒家做人做事的准则,100%会产“契约精神”。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所谓的契约精神就是交易双方依据公平和公正的原则签订合同,并按照合同规定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这个交易过程是交易双方“优势互补、合竞共赢”的自愿行为,与儒家的仁义道德无关,更与儒家的等级秩序不平等思想冲突。
公平和公正的契约精神并不是“空话”口号,而是产生于商人之间交易过程中。现实商业行为中,如果交易双方不能公平、公正地对待对方,双方就不能签订合同;如果签订合同后,不能严格履行合同,则他们之间的交易就不能持续。交易行为虽然是一种共赢行为,但如果一方违背契约精神,则双方都受损。为了避免违背契约精神,国际惯例不是从道德上要求对方,而是对合同条款进行设计,达到履行合同就可以实现共赢的目的。例如,国际贸易合同中设计“保险加成条款”,投保金额一般在货值的110%。即使货物全部损失,只要双方严格履行合同,就可以实现双方共赢。而如果他们不履行合同,则会被同行抛弃。
与西方的文化不同,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共赢的契约精神,打交道讲的是个人诚信。最高的诚信是“一言为定”、“说一不二”、“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等口号,往往是“空口无凭”的私约,完全基于个人的诚信和道德水平。这种诚信和道德要求,又是儒家最强调的东西,从而与儒家思想发生联系。
总之,契约精神是基于公平公正原则、“优势互补、合竞共赢”的自愿行为,与道德水平无关,也与儒家等级秩序文化冲突。儒家文化中个人打交道更多强调诚信和道德水平,也就缺乏公平和平等的契约精神。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问题需要分解一下,没有契约的确很难产生平等,但与仁义道德无关,儒家思想并不直接反对契约,儒家思想反对的是平等意识。
契约就是平等主体之间,因为某种彼此需求,订立的一种等价承诺,因此不平等主体之间不是契约,只能是吩咐和命令。注重契约双方之间的权利义务等价性,是契约订立之前的彼此默认,是订立契约的前提条件。
儒家思想主张的是不平等主体之间行为方式的差异性,当然不会催生契约的诞生,但是也没有明确的反对契约发生。契约最主要发生于商业,买卖双方需要契约明确规定彼此的权利义务。中国古代压抑商业,这与儒家思想无关,这是古代中原地区生存条件限制所造成的结果。所以包括秦朝,这种打击儒家思想的政治制度,也是反对商业的,所以儒家思想和契约无关。
之所以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都压抑商业发展,是我们的地理条件不允许商业繁茂发达。古代中原地区是最主要产粮区,周边地区基本不能供给中原地区人口粮食。然而,经商获利,利润远高于种粮食,一旦不压抑商业,大家都去经商,粮食大量减产,很快就会出现无法面对的粮荒。最好的例子就是今天的农民工。一旦发展工商业了,绝大部分劳动力全去打工了,农村只剩下妇女儿童与老人。今天粮食产量可以保证人活着,古代则根本做不到。所以压抑商业是统治者最基本的治国手段,与思想无关。
仁义道德是伦理的基本内容。伦理就是规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儒家思想最重要的思想,就是细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是具象出各种制度、礼仪、礼节,从而帮助中国人,以及接受儒家思想的人们,依照“礼制”行为的思想,从而最终使得社会安定,人们得以生存。
社会平等会带来什么?会不会带来社会安定哪?如果考虑到古代的条件,我们会发现不是的,也就是说,人与人平等,不能造成当时的社会安定。为什么哪?这与现代社会意识明显很不同。
要知道,中国古代没有宗教诞生,没有宗教思想,也就是没有一种高于人类的精神存在。人与人从身体结构来讲,完全是对等的,你有一双手,我也有一双手,为什么我要服从你?你为什么不听我的命令?
早期部落内部因为血缘关系而安定,一旦部落之间发生争执,力量角逐是必然的,所以争斗,甚至战争,不断升级,这样的条件下,安定肯定只能是奢望了。到了春秋中末期,战争不断升级,社会越来越不能安定了,所以必须出现一种思想,起到宗教的作用,管控人们的行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此时应运而生了。
孔子讲“仁和礼”。如果大家查一下这两字的甲骨文,就知道,“仁”不是“人和二”,而是“人和上”,“上”字写成上面一点下面一横。那一点就是社会最少的管理者,也叫天子和贵族,统称为“君子”,下面一横就是最大多数的平民百姓。“仁者,爱人”,意思就是上等人要爱护下等人。
很显然,“仁”就是有差等的爱护,甚至是单方面的爱护。
“礼”这个字是一个祭祀台上供着牺牲,牺牲的血流了下来。然而祭祀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参加的活动,只有贵族才可以参加。所以,“礼”制原本是给贵族制定的规距,主要是限制贵族君子们行为的,与平民百姓关系不大。后来有句话说“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很清晰的说明,国家的法律主要管控平民的,礼制才是管控贵族的。
上一篇:月季花盆的底层需要放陶粒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