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在蒙古草原上的王爷们集体反对之下,忽必烈为何还能当大汗?
阿里,忽必烈,蒙古在蒙古草原上的王爷们集体反对之下,忽必烈为何还能当大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在阿里不哥投降之后,窝阔台汗国逐步被察合台汗国吸收,中亚地区陷入混战状态,元朝虽然也曾试图重新征服中亚地区,但都没有坚持下去,蒙古各汗国之间只保留着松散的联盟,忽必烈则坚持征服中国,并始终把中国视为根本。
按照杉山正明的观点,正是依靠中国地区发达的经济生产能力,忽必烈才能够以赏赐的形式让其它几个汗国也至少在表面上承认元朝皇帝为蒙古帝国的大可汗,并在此基础上大幅提高了丝绸之路的效率和物资流通的体量,并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更有意思的是,虽然阿里不哥的支持者坚持蒙古人应该以草原游牧为根本,但他们最后都被中亚的突厥人和中东地区的伊斯兰教民族同化了,只有很小的一部分仍然保留着蒙古人的民族特征。
而坚持征服中国的东方三王族为主的蒙古人,同化了金朝时期的女真人和契丹人,反而在元朝灭亡之后有相当一部分回到了蒙古草原,成为后来的蒙古人的主体,一部分被蒙古军队裹挟到草原的汉人,之后也逐步被同化为蒙古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1259年,全蒙古大汗蒙古在四川钓鱼城前线死亡,新的大汗需要召开忽里台大会推举。蒙哥的是3个弟弟一接到消息,个个眼放精光,虎视眈眈着汗位。
阿里不哥作为幼弟,被蒙哥留守蒙古本部,有着“幼子守灶”的意味(继承家业),占有天然的优势。忽必烈南征途中,没有急于返回草原,而是继续征战巩固自身威望,然后才急急忙忙返回草原。旭烈兀正在西亚打仗,自己带着军队主力急忙回撤,暗藏着争夺帝位的野心。
旭烈兀最终没有参与进来,因为当他来到大不里士城的时候,使者带来忽必烈即位的消息。旭烈兀放弃争夺帝位,转而留在西亚,构建自己的势力范围。当然,这里提一下很多人的观点,旭烈兀回军是为帮助忽必烈,你怎么看呢?
1260年3月,忽必烈先发制人,在开平称汗。他的库里台大会,大多数的蒙古贵族没有出席,从而合法性遭到蒙古人的异议。
但阿里不哥不同,称汗速度没有忽必烈快,但是在本部的哈拉和林召开库里台大会,并且他全权操办前任大汗蒙哥的葬礼。当时的蒙古贵族眼里,忽必烈在外地称汉,又没有参加蒙哥的葬礼,简直就是1名叛乱者。
道理归道理,蒙古草原最终讲究的实力,看谁的拳头硬。忽必烈南征带着蒙古强大的军队,又占据着富庶的中原汉地,经过4年的作战打败阿里不哥,后者选择投降。
蒙古帝国自崛起以来,从来没发生过汗位争夺战,忽必烈、阿里不哥的自相残杀让蒙古人伤透心。
然而,阿里不哥的可汗正统,依然被大多数草原人所接受。死忠弟弟旭烈兀,也只能对忽必烈表示政治上的支持,而无法抹去阿里不哥“在位”的痕迹。旭烈兀的伊儿汗国史书《史集》,在写了《忽必烈纪》之后,按照同等标准为阿里不哥写纪。
因此,关于蒙古大汗的排名,很多国家是成吉思汗、窝阔台、贵由、蒙哥、阿里不哥、忽必烈,当然中国是这样的成吉思汗、窝阔台、贵由、蒙哥、忽必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1259年7月,元宪宗蒙哥在进攻南宋合州(四川合州)时,十分不幸死于钓鱼城下。由于蒙哥英年早逝,想都没有想过选择继承人,或者像成吉思汗那样做过分家产的明确安排,因此,蒙哥死后,在蒙古王室内部就发生了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的继位之争。
阿里不哥争夺汗位的理由是,也就是他自己说的,蒙哥安排忽必烈和旭烈兀在外征战,而唯独把和林及附近诸地的大兀鲁思委托给阿里不哥,这明显就是比较器重阿里不哥,所以他更有继位的法理。
蒙哥确实曾把蒙古本土的大兀鲁思托付给阿里不哥,让他“统领留下的蒙古军队和斡尔朵”。这确实给阿里不哥争夺汗位提供了有利条件。所以他在蒙哥死后,便依仗这个权力,以当然的监国身份,遣使于诸王贵族来蒙古本土,为蒙哥举哀发丧,加紧筹办选举大汗的忽里勒台,极力利用支持他的宗室大臣选举他为大汗。
阿里不哥的军事实力其实不止拥有守卫和林的蒙古军队,同时,他还派阿蓝答儿发兵漠北诸部,脱里赤括兵于磨难诸州,同时还控制了在秦蜀的征南诸将。
但当时,有一个十分重要地方,也就是关陇却没有兵备,作为漠南重要的财赋重地,关陇地区的归属,对于汗位的争夺十分关键。然而,阿里不哥派系的浑都海部(在南征军中驻扎于六盘山)没来及北返控制关中,忽必烈由此赢得了宝贵时间,调兵遣将,加强了对关陇地区的控制,基本稳定了关中地区的局势。
当还在南征前线的忽必烈获得察必(忽必烈后来的皇后)的密报后,马上召集随军诸王、大将和谋士商议,最后按照谋士郝经的《班师议》制定了策略,也就是先把长江江面拦截,跟南宋议和,为了议和能够成功可以割让淮南、汉上、梓、夔两路、划定疆域并要求岁币,而在这个时候,主力放弃辎重,轻骑而归。
忽必烈由鄂州前线北还至燕京后,立即将脱里赤所括之民为兵者,“皆纵之”。接触了脱里赤企图抢先控制燕京一带的军事威胁。接着他在1260年3月,由燕京赶到开平,召集当时在开平的亲王四十多人以及各藩侯伯选举大汗。在事先商量好的情况下,塔察儿等忽必烈的亲信拥护忽必烈为汗。
实际上,这次大会支持忽必烈西面诸王中只有合丹(窝阔台儿子)和阿只吉(察合台孙子),忽必烈有点迟疑(毕竟支持率不高),最后还是手下一票汗臣劝进“先发制人、后发人制”,“时机一失,万巧莫追”,这样忽必烈才抢在阿里不哥之前,登上了汗位。
阿里不哥得知忽必烈抢先为汗,于是也匆忙纠合一批附己的宗王大臣,在漠北和林城西按坦河,宣布自己为汗。
于是,蒙古本部同时间出现了两个汗,双方之间为了争夺真正汗位的归属,展开了四年的殊死争夺,最终以阿里不哥的失败而告终,那么阿里不哥是怎么败的呢?
首先,拥戴阿里不哥即位于漠北的,主要是企图将政治统治中心定在和林,而不是定在中原的蒙古诸王贵族,而这些诸王们能够收刮为兵的,主要是“威胁”下的西域大大小小的部族,主要是的斡亦刺部。而这些王工之所以支持阿里不哥,还是因为不认同忽必烈将要对大蒙古的改革,也就是政治中心迁移中原,由此就会导致诸王在本部的影响力逐渐降低,这不符合他们的政治利益。而这些王爷们纠集的军队奴隶仆从甚多,局限性很大,所以失败再说难免。
上一篇:购物返利平台有前途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