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在蒙古草原上的王爷们集体反对之下,忽必烈为何还能当大汗?
阿里,忽必烈,蒙古在蒙古草原上的王爷们集体反对之下,忽必烈为何还能当大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至元元年(1264)八月,忽必烈下令迁都燕京(今北京),改燕京为中都。至元九年,改中都为大都, 将蒙元的中央政府机构设于此地。忽必烈迁都,显示他在取得蒙古大汗尊位后,志在一举击灭南宋,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至元八年(1271)十一月,元世祖忽必烈宣布将“大蒙古”国号改为“大元”,以一个新王朝雄主的姿态傲然登上了历史舞台。
【插图源自网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蒙古草原上的王爷们,集体反对?那也没什么大用,毕竟打天下,还是得靠军队的
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天骄,话说南宋时期,雄踞草原的铁木真在金人的压力下统一了蒙古各部,在和林自称大汗,建立强大的游牧政权。自铁木真掌权后,蒙古在东方灭亡金国,其铁骑一直像西方打到了东欧地区,扩地广阔,是人类封建历史上陆地面积最大的国家。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蒙古大汗蒙哥的弟弟
当时蒙古地域辽阔,蒙哥分而治之,忽必烈的封地就是在漠南地区,在忽必烈统辖漠南的时分,不但精心治理,为人宽厚,并且很多吸收有才能的人,能够善待优异的人,这样忽必烈的人才储藏越来越多。然后,忽必烈很多贮存粮食和金钱,经过悄悄的预备,现已积累了足够多的赋税。人才和粮草金钱都预备好了,他才可以以之与蒙古草原那些王爷争锋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按照蒙哥汗的安排,旭烈兀率军西征现在的中东地区,忽必烈的任务是进攻南宋,彻底征服中国。
忽必烈受命之后,先到金莲川也就是现在的内蒙古锡林浩特一带建立自己的小班子,其中包括大量的汉人,比如郝经、刘秉文等,就是在这个时期加入了忽必烈的小团队,成为智囊。
忽必烈在金莲川选址,按照汉人的设计,建筑了一个城,也就是开平。地理上,开平在当时的蒙古帝国中心和林的东南方,又在现在的北京的西北方,位于北京与和林中间,是两地之间往来的必经之地。
之后,忽必烈又到关中,在关中建立根据地,进行了一次战略大迂回,沿着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南下,先占领了现在的川西地区,进而南下灭了大理国,也就是现在的云南的西北部。
灭了大理之后,忽必烈回到开平,留了两万人的蒙古军队在大理。
蒙哥汗对忽必烈一度有所怀疑,所以他决心亲征南宋,下令东方三王族南下进攻江淮地区,忽必烈进攻襄阳地区,蒙哥汗自己率主力围攻钓鱼城,并命令在大理的蒙古军队从云南进攻南宋的后背,也就是湖南地区。阿里不哥留守蒙古本部。
按照之前蒙哥汗的部署,进攻南宋的时候,东方三王族的军队归忽必烈指挥。此前木华黎在华北地区的军队,也归忽必烈指挥。还有金国灭亡前后在华北地区崛起的军阀势力,都属忽必烈指挥。
这就意味着,蒙古势力中的东方三王族,也就是成吉思汗的三个弟弟控制下的东北亚的蒙古势力都在忽必烈的控制之下,蒙古已经征服的华北地区也在忽必烈的控制之下。忽必烈能够依靠的力量,主要是东方三王族的军队,以及华北的各地的军阀势力。
蒙哥汗死在前线的时候,消息是对外封锁的,军中准备把他的遗体带回蒙古草原之后再公布,以免因为争夺汗位而发生动荡。但忽必烈意外得到了消息。忽必烈和他的智囊们商量了一下,决心返回开平,争夺汗位。
阿里不哥也得到了蒙哥汗的消息,很快就把这个消息通知了当时在亚欧大陆各地的成吉思汗的子孙们,准备召开选汗大会,也就是忽里勒台大会。当时成吉思汗的直系孙子们大多数都支持阿里不哥。
这时候的蒙古宗王都已经是成吉思汗的孙子辈在当家,旭烈兀得到消息后没有继续大举进攻埃及,准备返回蒙古本部,但并没有马上出发,而是先观望事态发展。钦察汗国的拔都此时已死,当家的是他的弟弟别儿哥,别儿哥也支持阿里不哥。察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也支持阿里不哥。
不过,看上去支持阿里不哥的人不少,窝阔台汗国和察合台汗国尤其积极,但最主要的支持者钦察汗国并不能给阿里不哥提供什么直接的支持,别儿哥这时候的主要想法是越过高加索山,进攻旭烈兀汗国的阿哲儿拜占也就是现在的阿塞拜疆地区。
阿里不哥在蒙古西部靠近中亚的地区举行了忽里勒台大会,宣布继位为蒙古大汗,忽必烈也不示弱,在蒙古东部地区,在东方三王族的支持下,也宣布继位为蒙古大汗。
蒙古出现了两个大汗,战争就在所难免了。这也是蒙古历史上第一次内战,而且是发生在两个亲兄弟之间。
阿里不哥方面的军队主要是窝阔台汗国和察合台汗国以及蒙哥留给阿里不哥的留守军队,蒙哥代领到钓鱼城的军队本来也是支持阿里不哥的,但是在返回蒙古的路上,在六盘山附近被忽必烈强行解散了。
阿里不哥方面的军队一开始攻势很猛,占领了和林,但在往东进攻,就没用什么进展了,被支持忽必烈的东方三王族以及华北军阀的军队阻挡住了,阿里不哥始终没能进攻到开平附近,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因为蒙古本部已经习惯了依赖华北地区长途运输而来的物资,这时候因为战争,忽必烈切断了道路,和林没有华北地区的物资供应,也难以维持,阿里不哥只好撤回蒙古西部和中亚地区。后来在中亚地区又受到排挤,也站不住脚,只能向忽必烈投降。
阿里不哥和忽必烈之争,其实也是蒙古发展方向之争,也就是传统上所说的所谓草原本位主义和汉化之间的发展方向的斗争,最后以忽必烈的汉化路线胜利而告终。这个说法这些年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但客观来看,这个解释问题不大。
忽必烈之所以能够在汗位争夺中能够胜出,是因为他所控制的地区虽然面积远不如支持阿里不哥的蒙古宗王们控制的面积大,但以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繁荣程度和人口数量而言,就完全颠倒过来了,忽必烈占据压倒性的优势。
支持阿里不哥的主要是西部蒙古,尤其是中亚地区,在人口结构上是以突厥系民族为主的,而忽必烈所依靠的现在的内蒙东部地区、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汉人占绝对优势,其中也包括女真、契丹等民族。
上一篇:购物返利平台有前途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