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人之初性本善吗?
人之初,性本善,善恶人之初性本善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汉字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就是本义是中性的,并无褒贬意义,引申而特指或褒或贬的意义,所以在具体应用中要特别注意区分。“善”本义是指事物的自然属性,无褒贬意味,但又引申特指美好的属性。“臭”的本义指鼻子的功能所产生的嗅觉,即气味,无所谓香味与恶味,但又引申特指恶味。如“朱门酒肉臭”中的“臭”就是用本义,仅指气味,不特指恶味,因为朱门人家是不会让酒肉产生恶味的。再如“祥”字,其本义就是指事物的征兆,并无吉凶之分,引申则特指吉兆。《三国演义》里董卓被刺前,正行间,忽然狂风骤起,昏雾蔽天,于是卓问肃曰:“此何祥也?”这里的“祥”就是指征兆,很明显不是吉兆。
知道了“善”的本义及其引申特指义,《三字经》的开篇之句就好理解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意思就是人初生下来时,其人性皆为天然属性,自然而然(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人的自然属性都差不多,很相近,但随着後天的道德修养即社会实践(习)不同,人的属性就会产生差异,而且这种差异会越来越大,最终就相去甚远。这样一解释,“你认为是人之初,性本善吗?”这样的问题就不成其为问题了。因为“人之初,性本善”这是一个客观事实,是对客观事实的客观描述,不存在什么疑问。人们疑问的是善恶的“善”,而不是本善的“善”,本善的“善”仅指自然属性,无所谓善恶,而善恶只存在于後天的道德修养中。本善的“善”和善恶的“善”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孟子和荀子所论及的人之初性,其本质恰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在这自然之性中,既有善的基因,也有恶的成分,但都还无所谓善恶,只是一种天性。但随着後天的发展,这种天性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只是孟子特别强调人性中的善,而荀子则比较强调人性中恶的一面。
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意思就是仁义礼智信是从人的先天基因中善的一面发展出来的的属性,成为人之美善的品性。孟子强调仁义礼智信这些美善品性源自先天,目的是鼓励人们守其本性,不要丢弃,实际上人的先天本性中有善的基因,也有恶的成分。荀子就认为人性有恶,但其目的是要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他说:“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尧禹者,非生而具者也,夫起于变故,成乎修为,待尽而后备者也。”孟子和荀子的观点看似相反,实际是角度不同,其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希望人心向善。
总之,人之初,其性天然,无所谓美善,也无所谓丑恶,善恶之根皆存,唯後天培养和抑制成其德。扬善抑恶则美善之德成,扬恶抑善则丑恶之德现。
(子夏故坛原创)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因为人刚来到一个新的世界,嗷嗷待哺,牙牙学语,什么都不懂。如一张空白纸,对一切都充满好奇,满了渴望,但不能分别好坏。身边的人给他怎样的引导他便是怎样。因此说人之初性本善。[呲牙][呲牙][呲牙]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请。我从小就经常听老人说“人之初性本善\"的古理,我也非常认同。但随着年龄的培长,经验的丰富,我对此话有了质疑,这也与邻居有关。左邻郭姓大爷一胎两男,一样生一样养,长大后却性格却完全不同,一个勤劳节俭,孝顺父母;另一个却打架斗殴,吃喝嫖赌,赌台高筑,闹得父母寝食不安。这样的事很多,我很艰理解,直到我听了专家讲:人出生来的智商和个性是天生的,后天的改变无法预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人之初,性本善。人出生的时候谁都不知道是善是恶,只是人们都希望长大以后是个好人对社会有用的人。就像买彩票的人都希望自己中大奖,都不希望灾难发生在自己事上,可事实并不象我们想象一样,该发生的事谁都改变不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人之初性本善的,小孩子有的只是本能,不能叫恶。懂的善恶后,故意为恶,方称之为恶!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人之初性本善》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是很相近的,这是天性,人人都认知的。但随着各自生活环境的不同变化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在三字经中;善,就是主张人性的根源是善的,有善的源端才会有善的行动,善是指人性的光辉点,人心美好,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但对刚出生的婴儿上说是无分善恶的。“善”其实并不是指空和无知,因为它的儒学含义并不在此,真正的含义在于人的向善之心,人有善的欲望和力量,人性的趋势永远都是向善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