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人之初性本善吗?
人之初,性本善,善恶人之初性本善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人之初性本善,非也。其性乃真也。若人本固善,何为自古教人修身学善哉。我等任其自然皆善也?既人人自在逍遥且善良和融,天下无忧岂不美哉。何苦枉费心思世世代代谆谆教诲。老祖宗之曰亦有缺憾也,而后世莫迷追古训,后世者诚以温古而知新,逐世完善之,此乃我后辈所责,亦祖宗冀后代矣,否则祖宗千古不冥目焉!此愚人之浅见,望诸贤宽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人之初性本善乃圣人之言,正确。人自生以来是空白的,善是本性,恶乃社会对人的影响之效应。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但这不是自觉的、天生的善,两是发端于种群得以延续的动物本能的最初的母子之爱。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之初,性本无,人性最初承接的是父母之爱、父母之善。是善还是恶,取决于后天,后天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对人性的善恶起决定作用,所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类发现过“狼孩”和“熊孩”,这些都是在婴儿时期被狼和熊偷走的人,并意外地被狼和熊喂养大,但这些狼孩、熊孩不具有任何人性,没有人的意识和智商,有的是狼性或熊性。这进一步证明人之初,性本无,是后天决定人的成长和发展。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多年前就一直质疑这句话的真伪。为此还专门细心地观察幼儿及儿童的举动。个人觉得,孔夫子这话不精当,人之初不关善恶,只关真假。初生小儿有的天性使然,未逗他(或她),却故意多一点微笑,让人喜欢,但绝大部分小孩天然真实,该哭就哭,该笑就笑。
所以老夫子的话应改一下:人之初,性还真灬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对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三字经,本是启蒙教材。启蒙者,开发蒙昧,使明白事理。“人之初、性本善”之后紧接着是“性相近、习相远”,也就是在未受启蒙之前,性是“相近”的;而受过启蒙教育的人,才会因接受程度、修养养成程度的不同而逐渐“相远”。由此而推之,人之初、性本善是“合理”的推断,如果是人之初、性本恶,岂不是《三字经》编写者承认自己的本性也是恶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三字经》开篇便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学术界由此产生了人之初是性善还是性恶的争论,并一度曾把孟子作为性善论的提出者,把荀子作为性恶论的提出者,实际这全是误解。误解的缘由就是不能正确理解“善”的本义及其引申特指义。更为严重的是,古代经典一旦一开始理解错了,後面的理解就跟着错了,于是就开始牵强附会,以讹传讹,以谬驳误,各种争辩由此而起,有的讹误也就在一些专家的主导下固化。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意思是说,世上最自然的属性莫若水,水是生命之源,有利于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而是顺其自然地流向众人皆所厌恶的下处,(这种现象或属性)是最自然的,故接近于道。一句话简而言之,水往低处流,这就是上善,上善几于道,是自然规律。《道德经》上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水往低处流就是自然规律最显著的表现,故为上善,这里的善就是指自然属性。
笔者曾在题为《“善”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上善若水”?》的文章中专门论述“善”的本义,现摘抄过来赘述一下:
“善”的本义就是指事物的自然属性而并无美丑、好坏之分。“上善若水”和“人之初,性本善”中的“善”都是这个本义。人初生时,由于还没有受到社会和教育的熏染,所以其本性具有天然的特点,即自然属性。所谓“性”,就是指事物在特定阶段所具有的内在特点,包括先天具有的和後天形成的特点,而“善”则是指事物先天具有的、自然而然的特点,即先天的自然属性。从造字角度讲,“善”字从羊从言,意思就是言乎羊者为之“善”。那么为什么羊能代表事物的自然属性呢?我们知道,无论是人类,也无论是牛羊鸡狗,还是狼虫虎豹,在刚出生时都具有共同的自然属性,除都很可爱之外,他们都是饿了就会张口哭(叫),饱了就很快乐,其本性基本都差不多,也就是“性相近”也,但无所谓恶与不恶。但当他们长大後,其後天之性大多会发生极大改变,只有羊长大後变化不大,仍基本保持初生时的自然属性,故以羊象征先天的自然属性。自然属性言乎羊者,故造字为“善”。由于羊天生温良,故“善”又引申特指美好的品性,与“恶”相对。注意:善的本义指自然属性,自然属性本身就包含善与恶的成分,自然而然无好坏之分,是中性词;善恶的善是引申特指义,而不是本义。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