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冬季如何养生,冬季怎么养生?
冬季,冬天,身体冬季如何养生,冬季怎么养生?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冬季养生在于“藏”
冬三月草木凋零、冰冻虫伏,是自然界万物闭藏的季节,人的阳气也要潜藏于内。因此,冬季养生的基本原则也当讲“藏”。由于人体阳气闭藏后,人体新陈代谢相应较低,因而要依靠生命的原动力——“肾”来发挥作用,以保证生命活动适应自然界变化。冬季时节,肾脏机能正常,则可调节机体适应严冬的变化,否则,即会使新陈代谢失调而产生疾病。因此,冬季养生很重要的一点是“养肾防寒”,以下几点是贯彻这一原则的要点。
1.精神调养
冬内应于肾,《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肾主藏精为先天之本,在志为恐与惊。惊恐也与心主神明有关,惊恐伤肾。《素问.举痛论》说:“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心藏神,神伤则又心怯而恐。冬月闭藏之时,更应固密心志,保养精神。《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也就是要保持精神安静自如,含而不露,如象把个人隐私秘而不宣,又如得到久已渴望之珍品那样满足。除了重视保持精神上的安静以外,在神藏于内时还要学会及时调摄不良情绪,当处于紧张、激动、焦虑、抑郁等状态时,应尽快恢复心理平静。同时,在冬季还要防止季节性情感失调症的发生。所谓季节性情感失调症,是指一些人在冬季易发生情绪抑郁、懒散嗜睡、昏昏沉沉等现象,并且年复一年地出现。这种现象多见于青年,尤其是女性。预防的方法是多晒太阳,以延长光照时间,这是调养情绪的天然疗法。
2.饮食调养
冬季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以“藏热量”为主,因此,冬季宜多食的食物有羊肉、狗肉、鹅肉、鸭肉、萝卜、核桃、栗子、白薯等。同时,还要遵循“少食咸,多食苦”的原则:冬季为肾经旺盛之时,而肾主咸,心主苦,当咸味吃多了,就会使本来就偏亢的肾水更亢,从而使心阳的力量减弱。所以,应多食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阳。冬季饮食切忌粘硬、生冷食物,因为此类食物属“阴”,易使脾胃之阳气受损。
3.起居保健
冬三月,天地闭藏,起居方面则要顺乎自然。《黄帝内经》里指出:“早卧晚起,以待日光。”意思是,冬天要早睡、晚起,起床的时间最好在太阳出来后为益(尤其对于老人而言)。冬季起居养生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穿衣要讲“衣服气候”,指衣服里层与皮肤间的温度应始终保持在32℃~33℃,这种理想的“衣服气候”,可缓冲外界寒冷气候对人体的侵袭。其次,要注重双脚的保暖。由于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少且慢,因此脚的皮温最低。中医认为,足部受寒,势必影响内脏,可引致腹泻、月经不调、阳痿、腰腿痛等病症。其三,冬季定时开窗换气有利于身体健康。其四,蒙头睡觉不可取。冬天蒙头睡觉极宜造成缺氧而致胸闷气短。其五,夜间忌憋尿。由于冬夜较长,长时间憋尿,会使有毒物质积存而引起膀胱炎、尿道炎等。
4.锻炼强身
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生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事实证明,冬季多参与室外活动,使身体受到适当的寒冷刺激,可使心脏跳动加快,呼吸加深,体内新陈代谢加强,身体产生的热量增加,有益健康。
二、冬寒正是养肾时
1.注意饮水
在日常生活中,除一日三餐外,每日饮水应保持在1500~2000毫升为宜。尤其是冬天,天气干燥,常有舌干口燥之症。喝足水分,不仅有利于肾脏的正常排泄,还有利于滋润皮肤,消除上述症状的作用。
2.菜肴不可过咸
一般以每人每日摄盐量为5克左右为宜,高血压病患者控制在每人每日3克以内。因为食盐几乎全部都从肾脏排泄,菜肴过咸,食盐分过多,会增加肾脏的负担。
3.适当进补
有肺热、咽燥、腰膝酸软、耳鸣头晕、舌质偏红等症状者,常是肾阴虚的表现,可选用海参、枸杞、甲鱼、银耳之品,以滋补肾阴。而肾阳虚者,多是畏寒肢冷、神疲萎顿、腰酸耳鸣、舌淡胖等症状,可选用羊肉、鹿茸、益智仁、肉苁蓉、肉桂等,以滋补肾阳。
4.注意对腰部的保暖
寒冷季节,要切实注意对腰部的保暖,以免风寒侵袭。若配以腰部按摩,效果更佳。方法是:搓热双手,紧按腰部,用力搓擦30次左右,宜于被窝里进行,早晚各一次。可温暖腰眼,疏通带脉,增加肾脏的功能。
5.慎用药物
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诸如磺胺类、卡那霉素、链霉素以及解热镇痛药等,应慎用。若患病时非用不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对肾脏损害小的药物,以免损害肾功能。
6.节制色欲
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中指出:“冬三月六气十八候,皆正养脏之令,人当闭精塞神,以厚敛藏”,并引《五经通义》说:“至(冬至)后阳气始萌,阴阳交精,万物气微,在下不可动泄。”古人还主张房事应“春一、夏二、秋一、冬无。”《寿世保元》中说:“精乃肾之王,冬季养生,应节制性生活,不要恣其情欲,伤其肾精。”养生学家认为,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精气流失过多,会有碍“天命”。冬属阴,其气寒,主藏,故冬天以养精气为先,对性生活应有节制。
7.及时治疗
若发现眼睑浮肿、腰痛、腰酸、尿频、尿急、尿痛、尿血或不明原因发热时,应当及时到医院检查尿液,及时诊断与治疗,以免铸成大患。
三、冬季怎样锻炼
寒冬季节,坚持室外锻炼,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增强中枢神经系统体温调节功能,使身体与寒冷的气候环境取得平衡,适应寒冷的刺激,有效地改善机体抗寒能力。所以坚持冬练的人,很少患贫血、感冒、扁桃体炎、气管炎和肺炎等疾病。
冬日锻炼前,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活动。因为这时气温低,体表血管遇冷收缩,血流缓慢,肌肉的黏滞性增高,韧带的弹性和关节的灵活性降低,极易发生运动损伤。准备活动可采用慢跑、擦面、浴鼻、拍打全身肌肉、活动胳臂和下蹲等,尤其是冬泳下水前,一定要有充分的预备活动,通过慢跑、全身按摩等方法,调动机体各部分的机能活动,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反应能力。
锻炼时运动量应由小到大,逐渐增加,尤其是跑步。不宜骤然间剧烈长跑,必须有一段时间小跑,活动肢体和关节,待肌体适应后再加大运动量。通过锻炼,感到全身有劲,轻松舒畅,精神旺盛,体力和脑力功能增强,食欲、睡眠良好,说明这段时间运动是恰当的;倘若感到身体软弱无力,提不起精神,疲乏不堪,食欲减退,厌恶锻炼,就要注意减少运动量,或改用另一种运动锻炼方式。
运动换气宜采取鼻吸口呼。因为鼻腔黏膜有血管和分泌液,能对吸进来的空气起加温作用,鼻腔的鼻毛和鼻分泌物能阻挡空气里的灰尘和细菌,对呼吸道起保护作用。随着运动量的增大,只靠鼻吸气感到憋气时,可用口帮助吸气,口宜半张,舌头卷起,抵住上腭,让空气从牙缝中出人。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