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关于高中文言文句式判断,有什么技巧么?
句式,文言文,倒装关于高中文言文句式判断,有什么技巧么?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高考语文斋感谢您邀请回答问题。欢迎各位朋友惠顾 高考语文斋指教!
高中文言文句式判断有的还是有技巧的。每种句式几乎都有一定的模式。
文言文句式分为一般句式和特殊句式。一般句式和现代汉语一样,分为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特殊句式分为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
我想你所说的文言句式判断应该是指特殊句式。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各种句式的特点,以有助于判断。
1,判断句:(1)……者……也; ……者;……也。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粟者,民之所种;此其效也。除这三种外,还有一种活用的情况,解释原因的判断句: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都译为:……是……。(2)……是……。例如:问今是何世?不知木兰是女郎。(3)为。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句中最后一个“为”是语气词。(4)没有标志的判断句。例如:刘备,天下枭雄。(5)即、乃等。例如:梁父即楚将项燕。(6)否定判断:非。例如:人非生而知之者。
注意:古文中的“是”多数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这”。例如:吾不能早用子,是寡人之过也。
2,被动句:(1)于。例如:不拘于时。(2)为。例如:为天下笑。(3)为……所;为所。例如:茅庐为秋风所破歌;若属皆且为所虏。(4)见;见……于……。例如:徒见欺;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5)被。例如: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3,倒装句:(1)主谓倒装。例如:甚矣,汝之不惠!(2)定语后置。通常以“……者”的形式出现。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石之铿然有声者。(3)状语后置。通常以“……于……”的形式出现。例如: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4)宾语前置。又可分为:a.有否定词“未”、“莫”等句中,代词作宾语:例如:自古及今,未之尝闻。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b,有疑问代词“何”、“奚”等句中作宾语:例如:大王来何操?彼且奚适也。c,唯……是……。例如:唯予马首是瞻。唯命是从。
4,省略句:又可分为(1)主语省略:a,承前省略。例如:今日之事如何?良曰:<>甚急。b,蒙后省略。例如:<>度我至军中,公乃入。(2)谓语省略。例如:一鼓作气,再<>而衰。(3)宾语省略。例如:君为我呼<>入,吾将兄事之。(4)介词省略。例如: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对于文言句式的掌握,有助于我们阅读文言文。尤其是高考文言文翻译,踩点给分,有句式必须翻译出来,请考生务必注意!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你好谢邀。高中文言句式有以下四种大的类型:一、判断句。二、被动句。三、倒装句。四、省略句。每一种类型又有不同小类别。提问中您不想死记硬背,我就尽量简介点帮您找到其中的规律。现提供一简易的梳理望帮助您掌握。
一、判断句。1.基本特点是带“者也”。“者也”可同时出现,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可单独出现,如“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2.无特殊标志,但是是表示判断的意思。(1)如“臣本布衣。(《出师表》)”“今臣亡国贱俘。”(《陈情表》)(2)不知木兰是女郎。(3)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4)此乃岳阳楼之大观也。
二、被动句。比较复杂,大致有6种。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被动者。1.“于”字句,“不拘于时。”(不被当时的不从师的风气拘泥《师说》)2.“见”字句。“徒见欺”(白白地被欺负《廉颇蔺相如列传》)3.“受”字句。“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十万兵力被别人挟制《赤壁之战》)4.“为”字句,易于判断句混的一个句子。“吾属今为之虏矣”(我们现在都要被他刘邦俘虏。《鸿门宴》)5.“为-所”句。“为”“所”可以同时出现的“若属皆且为所虏”(你们都将被他虏走)。6.无标志句。“而刘夙婴疾病”(祖母刘被疾病缠绕《陈情表》)
三、倒装句。这个不太好理解。句子成分的“倒”是以现在汉语为参照物的。比如“锋利的爪牙”,“锋利”是定语,放在中心词“爪牙”的前面做修饰。但古人是把它放在后面的,即为“爪牙之利”,此句是“定语后置句”,即按现在汉语的标准衡量的结果是“后置”。以此类推有:主谓倒装、宾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每一种又有不同小类,就以宾语前置句为例,简单解说:1.疑问句中“代词”做宾语时,宾语前置。如“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陋室铭》)“大王来何操?”(大王来可带什么东西 了吗?《鸿门宴》)。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种情况下,还没有不称王的。《寡人之于国也》)3.用“之”或“是”作为标志的,比如“唯利是图”中的“是”是标志:唯图利。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师说》)
四、省略句。就太多了,省略最频繁的是“主语”这是古人说话的习惯。第一次“主语”出现后,往往就不再出现了。翻译的时候要补充上去才可以疏通句意。其次省略的往往的“介词”比如“于”等。
以上四种句式,高考题型中并不在直接考察。而是放在文言文的内容理解和判断(选择题)和10分的翻译题。目前有淡化“语法”的倾向,翻译只要文从字顺,做到“字字落实,直译为主”基本上不会失分。这里的字字落实指的是“实词”,也就是翻译中的得分点。如果有句式的考察,往往也只是涉及其中一个句式,翻译时要体现句式特点即可。如倒装句,那你就给“调过来”。最后我说实话,文言文也好,现代文也罢,包括英语,他们都是语言。学习语言最初都要先“死记硬背“开始,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发生“质变”,形成语感,对语言有了“轻易”的理解、判决和使用。所以,希望您转变学习语文的态度,先从死记硬背的积累实词开始。诚如“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我是一名高三毕业班的语文老师,真心希望你学习投入,脚踏实地,戒躁戒躁,并祝高中学习愉快,充实。如有疑问欢迎关注或留言交流。
上一篇:win10系统IPv4显示无网络访问权限IPv6显示internet怎么办?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