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李鸿章为什么最终都没有进入过军机处?
军机处,大臣,总督李鸿章为什么最终都没有进入过军机处?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李鸿章为什么最终都没有进入过军机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1.军机处是雍正七年即1729年创办的,也称“军机房”;因西北战火不熄,雍正帝内阁在太和门外,会漏泄军事机密,就在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由原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主要是处理紧急军务,功能是辅佐皇帝处理军、政事务,直到清末。
军机处替代内阁,成为清朝的权力中枢,完全由皇帝掌控,可以说是皇帝的幕僚室,实际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衙门,尽管在形式上类似于临时机构。
2.1861年即咸丰11年,慈禧的小叔子恭亲王奕䜣,根据国内外形式的变化,上奏申请成立“总理衙门”以处理外交事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交事务频繁,内务和外交并重,此举意味着原军机处权力被分化与替代,地位被削弱;显而易见的,此时,军机大臣和总理衙门大臣在地位上是可以相提并论的!
晚清重臣李鸿章,以镇压太平天国与捻军起义擢升为署理两江总督,又因天津教案升任直隶总督,而直隶总督负责京城安全,权责重大,1870年即同治九年,李鸿章又以汉臣身份兼任北洋大臣。
李鸿章在战场上能纵横驰骋,在外交事务上也是独当一面,当是在国际上被列强认为是大清外交方面的一流人才;遇到重大事务要与大清交涉,都找李鸿章,而签于其资历与经验,老佛爷与光绪也愿意让其与各国斡旋,外交大权操控在李鸿章之手,总理衙门有名无实,形同虚设。
3.李鸿章为什么没进军机处?
1.李鸿章是有资历与能耐进军机处的,由于晚清政坛的风云变幻,军机处的功能下降,他入军机处属明珠暗投,大才小用。
2.晚清内忧外患频仍,李鸿章是慈禧太后名副其实的救火队员,要马不停蹄地四处“灭火”,呆在军机处,谁来替代李鸿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李鸿章,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洋务运动主要领导人之一,晚清时期著名外交家,曾多次代表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年少不懂李鸿章,如今方知真中堂”,李鸿章为了延续满清政府呕心沥血,也替慈禧太后背了不少黑锅,那么为什么李鸿章终其一生都没有进入满清最高权力机构—军机处呢?在我看来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李鸿章是汉人,而且担任很多重要职务
军机处设立于雍正时期,起初是处理西北地区的军事临时机构,后来逐渐演变成清朝的中央决策机构,专门处理满清的军政事务,这个机构相当于明朝时期的内阁,但决策权在皇帝手中。
军机处一般由皇室亲王和大学士担任,其中领班军机大臣一般由满族亲王担任。当时李鸿章身兼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权力已经非常大了,如果慈禧让他进入军机处势必会引起满族亲贵的强烈不满;而且清朝的统治集团是以满族人为主的,当时晚清政府的重要职位几乎都是由汉人担任,慈禧如果再让李鸿章进入军机处势必会打破满汉两族之间的权力格局,削弱原本处于弱势的皇族。
第二,满清政府控制不了各地的封疆大臣
清政府自从在甲午战争中败给了日本后,日渐衰落,当时的世界各国列强看到清政府如此脆弱不堪,加速抢占势力范围。庚子战争开始时,慈禧曾经下诏命令南方各督抚率兵进京参加战争,但南方的七位汉人总督均未奉诏,反而与列强签订《东南互保条约》。从此事件可以看出,以慈禧为首的满族统治集团对南方地区的统治已经被严重削弱,出现了地方强、中央弱的政治局面。
在这种政治局面下,如果再让李鸿章进入军机处,慈禧很难保证能控制得了李鸿章本人和他背后的汉人集团,而且以满人统治全国的政治局面将会被打破,自己手中的权力肯定会被削弱,慈禧作为一个政治老手,斗争经验非常丰富,不会想不到这一点。慈禧虽然对李鸿章非常信任,但不会不防。
综合以上所述,慈禧之所以不让李鸿章进入军机处,完全是为了不让自己手中的权力背削弱,也是为了保护满族贵族集团的利益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慈禧能专制独裁那么多年,他的政治手腕和政治魄力自是不可说的。李鸿章始终不进可以说是慈禧故意为之,并不是说他不信任李鸿章,而是作为整个帝国的掌控者他不能把权力全部放在一个人身上,必须把各种权力分散以达到相互制衡的目的,才能掌控整个政治局面。
在来看李鸿章,从江苏巡抚做到两江、两广、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封一等侯爵,官至二品,赏三眼花翎,赐黄马褂,幕僚更是数不胜数。手上又掌握着淮军和北洋水师,可以说从地方到中央都遍布李鸿章的势力。清朝的军机处首府实际上就相当于宰相,如果李鸿章进了军机处以他的威望是极有可能当上首府的。到那时便没有人能掌控得了李鸿章了,慈禧是何等精明,自然不会让这种事发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自雍正七年(1729年)创办军机处之后,它实际上取代了原来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成为新的中枢机构。此后,军机大臣水涨船高,一直都是地位最显赫的朝廷大员,非皇帝亲信不可胜任。
咸丰十一年(1861年),恭亲王奕䜣奏请成立总理衙门以处理各国外交事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内务和外交并重,总理衙门的成立也意味着军机处地位被削弱。因此,从这个时期开始,军机大臣和总理衙门大臣地位相当。
上一篇:宿舍不和谐,很冷漠,特别想家,但是又刚刚收假回来在外省读书怎么办?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