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有魏忠贤不死,大明不亡这句话?
崇祯,明朝,东林党为什么有魏忠贤不死,大明不亡这句话?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二来,在康熙初年,孝庄太后以及索尼、鳌拜等辅政大臣裁撤“内廷十三衙”的过程中,杀掉了吴良辅,却没有动曹化淳,也说明曹化淳的案底相对干净,人缘也比较好,所以才没有受到牵连。
三来,清朝刚入关的时候,由于其在关外有专门的内务府来负责署理宫廷事务,并且宫廷内没有使用宦官的传统,而是有着专门的“包衣”,如果曹化淳有如此“开城迎贼”的行为的话,必然会被摒弃,而不是得到重用。
由此可见,一直到李自成攻破北京之前,曹化淳人都不在北京,何来陪伴崇祯皇帝,更何来为魏忠贤收葬,进而也不会有他那句“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的感慨了。
那么,既然这些事情都不符合史实,那么冯梦龙为何还要将此写进《燕都日记》之中呢?答案就是,这些事情冯梦龙是真的不知道,可以说都是他“编”的。
冯梦龙本身就是小说家,包括他的代表作“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所述也只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文学作品,并不是史实的展现。
《燕都日记》则更加是如此,冯梦龙是在清顺治三年(1646年)去世的,而北京城破、崇祯自缢是在1644年,《燕都日记》又写到了顺治迁都,所以这部书的成书时间也只能是1645—1646年之间。
而冯梦龙又是苏州人,并且这个时候的他一直就在江南地区,并没有到过北京,所以他对北京城内以及皇宫之中的事情,或是“道听途书”,或是“自己杜撰”,并没有切实的史料可以提供参考,这也使得冯梦龙笔下的“甲申之变”完完全全成为了一种演义式的存在。
综上所述,所谓“忠贤不死,大明不灭”出现于本就有着极强杜撰成分的小说之中,同时是出自于一个根本不可能并且在当时也无法说出这样一句话的人之口。所以“忠贤不死,大明不灭”就是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完全不存在的“伪命题”。
弘光政权特殊的政治需求,极大的促成了这个“伪命题”的诞生。
或许有人会问,明明手中没有确凿的史料,同时也没有明确的事实,冯梦龙为什么要如此描述呢?答案只有一个,那便是服务与当时南明弘光政权的政治统治需要。
实际上,不仅仅是《燕都日记》,这一时期出版的许多文学作品都带有明显的为魏忠贤平反、替“阉党”翻案的政治指向。
对此,崇祯年间的翰林院检讨而在清朝入关后却又果断投降杨士聪对此给出了一条非常精辟的解释:
“而迎合时局,谬为夸诩。”
阉党和东林党之间的政治争斗,是明朝末年朝堂之上党争的重要旋律,特别是在明朝天启、崇祯两朝,两个党派之间的争斗已经到了剑拔弩张、你死我活的局面。魏忠贤当政时期,对东林党人进行了大肆的迫害包括杨涟、左光斗、魏大中、黄尊素等一众为人正直、办事干练的东林党籍的官员,朝堂上一片乌烟瘴气。而在魏忠贤倒台后,东林党人重新掌握了政局,随即对阉党的官员进行了清算和报复。
在这样循环往复的朝堂党派之争,使得官员们之间已经没有了对错之分,有的只是党派与站队的差别。正如《雍正王朝》中,雍正总结的那样:
“是其党者,不管贤与不贤就百般庇护;不是一党,不管好与不好就百般攻击。视朋党荣枯为性命,置事实大局于不顾。”
可以说,党争耗尽了明朝内部仅存的一口元气,也让整个国家在灭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崇祯十七年(1644年)北京城被李自成攻破,正统明朝灭亡。
然而,南明弘光政权在尚未建立的时候,就已经重新拉开了东林党人与阉党之间的争斗。
按照法理血统,小福王朱由崧无疑是最为合适的继承人。然而,就是因为他是六十年前引发万历朝“国本之争”的老福王朱常洵的儿子,随即遭到了以钱谦益为首的东林党人的一直反对。原因便是“国本之争”中,东林党人支持的是后来的明光宗朱常洛,极力反对万历皇帝册立朱常洵为太子,于是此时东林党人害怕过往旧事而遭到打击报复,进而担心的是自己的政治前途和政治利益,所以即便是在国家如此危难的情况下,对于朱由崧他们还是选择了反对与抵制。
然而,东林党人只是一群“理论家”,用现在一个时髦用语形容就是一群“嘴炮”,空有一腔热情却不付诸行动。最终,凤阳总督马士英联络江北四镇的黄得功、高杰、刘良佐、刘泽清等人前往淮安迎接朱由崧到南京登基,就这样,朝政就此落到了以马士英、阮大铖等阉党成员手中,而他们也随即展开了对于东林党人的迫害。
与此同时,为了证明阉党把持朝政的合法性,马士英、阮大铖积极筹划,准备重修《三朝纲要典》。
所谓《三朝要典》,是当年魏忠贤专权期间,授意顾秉谦、黄立极、冯铨等人编撰,将“晚明三大案”的矛头直指左光斗、杨涟、魏大忠、黄尊素等当时的东林党“大佬”,并以此对东林党人进行构陷与迫害,进而把持朝政的重要工具。
所以马士英等人重修《三朝要典》,一方面是要继续以此打击朝堂上的东林党人势力,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美化”魏忠贤,“美化”阉党执政,将国家之所以如此的缘由归结到动力党人身上,从而提升自己的地位。
然而,想要达成这样的目的,仅仅靠一部《三朝要典》是远远不够的。魏忠贤在世的时候,全国上下对于他已经是骂声连连,更不用说经历了崇祯朝十多年的根深蒂固的观念沉积,魏忠贤和他的阉党是更加的臭名昭著,难以翻身。
于是鉴于这样的情况,在马士英等人的极力宣导下,上至朝堂、下至民间,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为魏忠贤“平反”的文化运动,不断地鼓吹魏忠贤的功劳,重新将魏忠贤奉上神坛。而也只有魏忠贤名声得到翻转,那么阉党在南明朝堂上的统治才更加的有说服力,进而不至于落得声名狼藉的局面。
而冯梦龙的这部《燕都日记》正是出现在了这一时期,不管他是为了卖书的生计而有心迎合,还是畏惧阉党威严而随声附和,都无法改变《燕都日记》这份作为特定历史时期,带有特定观点主张的政治属性,因而也就更加无法将其中所记录的关于魏忠贤的内容作为给其“平反”的依据了。
至于这句“忠贤不死,大明不亡”,从其“诞生”和被编撰出版开始,就带有鲜明历史时代特点,并带有浓厚的政治统治需求,而其本质,确仅仅是一个彻彻底底的“伪命题”而已。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可能,沒有魏忠贤,还有张忠贤,李忠贤,而且人坏到极点,群忿也会把他淹水!为什么最后沒了魏忠贤明朝还是灭了呢??
上一篇:教育是一门科学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