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有人写行、草书像楷书那样一笔都不落,有的人却省略很多笔画?究竟哪一种好?为什么?
草书,行草,笔画有人写行、草书像楷书那样一笔都不落,有的人却省略很多笔画?究竟哪一种好?为什么?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有人写行、草书像楷书那样一笔都不落,有的人却省略很多笔画?究竟哪一种好?为什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做一个食物,如糖,就吃它的甜味,香油就要它的香味,吃肉就吃它的营养,等等,其他事物也是,自身有特征,用取也是攫取所长,书法亦是。
楷书,行草等等,欣赏,有的笔画甚佳,结构美观,篇幅婉约壮观等,成功的作品都有比较明显的可取之处,大多都通过其外观感受他们的韵味和表达。
楷书一般体验它的厚重,凝炼等,多用笔画字体结构等体现,有一定的严谨性,行草多欣赏行云流水,舒畅的,壮烈的情怀和感觉,字的形状和笔画等往往被忽视,让欣赏者产生被忽视或有不信任的想法,这时应该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能够欣赏攫取什么?书写者也应尽量完善。就像大家吃东西,吃的挺好,味道不错,暖烘烘的挺有营养,但我们应该知道吃的是什么东西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练的硬笔行书,就直接说明观点:
一、省略好!
以简代繁、结构变异是行书、草书中常见的书写技巧,这不是某个人发明的,而是历代文人墨客智慧的结晶;
而且,这样的书写技巧,在我的小视频里分享过――
二、我们都是普通的练字者,不要为了简省,而随意发挥――
每个字的结构变异、笔顺变化、以简代繁,在书法上,都是有约定俗成的几种变化。
所以,既然是练字,你不妨学一下书法家们是怎么处理这个字的写法的,普通爱好者切莫随意发挥!
三、过犹不及,保持适度;
硬笔行书,行草,其实用性主要体现在两点:
正常书写速度,此其一;
易辨识度,此其二;
所以,不能为了以简代繁、省略笔画,而影响普通人的辨识度,要保持一个适度原则;
须知,硬笔行书的阅读对象,即是书法爱好者,也包含了普通大众;
试想一下,硬笔行书是有一定的牵丝,书写速度也是比较快的;
在这前提下,若是一笔一画都写上,速度肯定要慢,这让硬笔的实用性打折了;
其次,有些字本身笔画就很多,结构上若再没有简略,再加上牵丝,反而让观感更乱了;
最后,有些字的行书、草书结构,既然是书法上约定俗成的写法。为什么不学呢?
关注我,为你分享最实用有效的练字方法,和最有温度的视频讲解。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行书很难省笔画,但是草书尚简。不过草书在章法处理上(疏密关系),有时用笔繁复,笔画多于正楷。比如草书用笔中的“任情翻绞”。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
行草书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简省笔画”,如果写行草书仍然像写楷书那样一笔都不落,只是把其中的笔画笔笔相连,那不叫书法,只能叫“连笔字”!所以题主所问的,自然是后一种省略笔画者高明许多。
看下面《宋 · 苏轼 · 赤壁赋》、《唐 · 杜牧 · 张好好诗》中的“舞”字,前者一笔不落,有点繁琐,后者省略了一些笔画,就单个字而言,后者更加简洁、大气;
书圣王羲之在他的行草书当中,有很多简省笔画的妙笔,既不消弱汉字的可辨识性,又增强了艺术性和美感,称为后世临摹的经典。
如下图,《晋 · 王羲之 · 顷日帖》中右边部分,“曲”字中间省略,“豆”字省略成一条曲线,显得异常简洁。
《晋 · 王羲之 · 四月廿三日帖》中的“忧”字,与《晋 · 王羲之 · 黄庭经》楷书中的“忧”字相比,上半部分省略了两横,下半部分省略了“心”字,笔画简省,但是不影响阅读,更有行草美感。
王羲之还在简省当中创造了一种“合并笔画”的技法,以《晋 · 王羲之 · 兴福寺半截碑》和《晋 · 王羲之 · 集王字圣教序》中的“应”字为例,前者的笔画没有省略,后者将“心”字的两点,连城一横,并用这一横与上半部分的第四横合并,一笔双关,妙不可言。
简省笔画可以达到行草化的效果,但是,简省笔画是有原则的,是有传承的,简单来说就是古人已经约定俗成的就可以简,不能自己随意简化、省略,那样没有依据,没有传承,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别人就看不懂了。
更多书法技巧文章,欢迎关注【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感谢邀请。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明白楷书、行书、草书的书写特点。
楷书又称正书,或真书。始于东汉。字体明家众多,如魏晋的“钟王”唐代的“
”欧体”“颜体”等。楷书的特点:形体方正,笔划平直,笔法、结构严谨,可作楷模,故得名楷书。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