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所谓“担夫争道”,在草书中是怎么表现的,好在哪里?
草书,线条,书法所谓“担夫争道”,在草书中是怎么表现的,好在哪里?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所谓“担夫争道”,在草书中是怎么表现的,好在哪里?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线条间冲突避让,体现力量之间的平衡和谐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担夫争道” 之意,应不是“争道”, 而是“让道”。张旭见担夫争路,而从中悟出“得笔法之意。”笔法中有个很重要的用笔原则,那就是“避让”,当在狭窄的道路上俩担着东西的担夫相遇时,绝不会相互不让而争着先过去,争者,必不相让,路既狭窄,谁也过不去,担夫只有把肩上的扁担顺成前后一直线,让出道路的另一边,然后双方紧紧靠边相让而过。这正如孙过庭在《书谱》中所说的:“违而不犯”, 而不是相互违犯,于右任在《标准草书千字文》中强调要“忌触” 即忌末笔不要穿中竖而过;“忌交”, 即忌末笔切中竖而过。“触”与“交” 都是“犯” 了“争” 的毛病,必然影响字的造型美观。只有互相“避而让”, 才能和谐相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邀请!
担夫争道,其实就是力的进与退,势的迎与让,形的收与放。
当写“一笔书”时,笔势连绵,肆意汪洋,前面放纵,后面必收之、容之、避之、包之,从而使二者拼为一体、融为一体。如前面收敛,则后面放之、进之,不至于使上下前后形成一个一个不互搭的拼字(断气、断意)。
这样,在笔画之间、部首之间、上下字之间、两列字之间,形成一个动态的、呼应的、粘连的、穿插的、不确定性的空间布局,而使书法线条的流动:不断气,不打架,不破字,不雷同。
其实就是游击战: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驻我扰,敌疲我打。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担夫争道是书法典故。典出唐代李肇《国史补》,意谓狭路相遇,势在必争。妙在主次揖让之间,能违而不犯。张旭自言尝见公主与担夫在羊肠小道上争道,各不相让,但又闪避行进得法。从而领悟到草书的结构布白,草书符号和线条组合等等,都应该做到,进退参差有致,张弛迎让有法。
草书笔法丰富,构字奇特而又必在规矩之内。布白上疏处可走马,密处不使透风。草书的创作,处处不主故常,变化多端。字与字之间有争有让,有时分不出字来,那就是符号组、线条组之间的相争相让。这些争让,宛如公主同担夫争道一般。张旭也是从他所看到的担夫争道形象中悟出草书创作秘诀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主要讲的是避让离合,沉着有力。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邀请:通俗说来,简而言之,呵呵,就是草书章法中行与行之间既相互避让又相互交叠的现象。细观局部是相互礼让的,互不侵犯。但整体看来,在两行交界部分,又是你争我夺的。将纸摊平,从两行字的底部向上看去,如果画一条中界线(或带),将两行字的主体部分隔开,两行字都有部分字局部是“越界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担负夫争道就是和而不同,犯而不违,对立统一,和谐融洽。我们可以想象一些担夫争道中的诸元素,有强弱之分,有避就之礼,有环境之局限,有心态之高下,有力量的对比,虚实的存在等等,可以说几乎书法中的对立统一的技法概念都能从“担夫争道”中得出。
如书法中所说技法轻重缓急、高低错落、穿插避就、虚实相生、刚柔兼济、大小相称,几乎都是矛盾体的对立统一的元素的集成。这些矛盾的元素在书法比比皆是,从笔画线条到偏旁部首极其组合,结构的组合,章法的形制,可以说一幅作品的每一个元素空间或像素都包含着“担夫争道”式的矛盾元素,不过他们都是在对立统一中构成和谐统一的大格局的。在往深里说,书法如此,其他艺术形式中同样如此,包括人类的社会与自然界的事物,莫不过如此。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