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汉武帝穷兵黩武就是“千古一帝”,隋炀帝就落得国灭身死?
汉武帝,炀帝,匈奴为什么汉武帝穷兵黩武就是“千古一帝”,隋炀帝就落得国灭身死?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综上,同样是开疆扩土,同样是对外征战,一个被称为千古一帝,一个身死国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基础上,理念上,行动上都存在着不同,而这最终也导致了结果的不同。
欢迎各位朋友在评论区留言交流,谢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汉武帝频繁征伐匈奴等扬大汉国威,青史留芳;隋炀帝三次征伐高丽而身死国灭,臭名远扬,如此相似的两个人为什么结局天壤之别?其实就在一个字:度,即节度和态度;
1.事业上的节度:汉武帝从公元前141年到公元前87年执政54年,为了结束汉初以来对匈奴屈辱的和亲,解除对汉朝的威胁,决定用武力征服匈奴,为此他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第二战场,减轻自身压力,进而派卫青、霍去病等三番五次地攻伐匈奴,使匈奴远遁漠北;虽然也曾征服朝鲜、平南越……这些事业都是在这54年里有节有度地进行的;而隋炀帝从公元604年到公元618年执政14年,为了他的“大业”,即位之初就滥用民力,营建洛阳并修建京杭大运河,不仅对内大兴土木工程,而且还频繁用兵征伐四方:大业元年讨伐占城,征战契丹;大业四年攻灭吐谷浑,大业六年攻打琉求,大业七年开始了后来导致灭国的三征高句丽……件件都是大事情,想在短短的14年里完成,本身就超出了人民承受的极限,再加上隋炀帝打击关陇贵族集团,用科举制选用人才……人民反对,官员也反对,隋炀帝还好得了么?隋炀帝败在超出了事业上的节度,汉武帝则胜在刚刚好把握住事业的节度!
2.对待挫折的态度:汉武帝晚年看到自己穷兵黩武带给人民的水深火热,果断停止征伐,勇敢地下罪己诏,大方地承认自己的过错,让人民休养生息,把大汉这条大船从深渊的边缘拉回正轨;而隋炀帝看到自己征伐高句丽等引起的农民揭竿,十八路反王……如果这时他坐镇长安,下个罪己诏安抚人民,停止劳民伤财的工程,团结可以团结的一切力量,选用合适的人才是可以让政权恢复稳定的,但是隋炀帝却逃避现实巡江都,找美女及时享乐,引镜自照那颗美头颅,锐意尽失,破罐子破摔,致使大隋朝形势急转直下,把大隋这条大船带入了历史的深渊,自己也身死国灭!汉武帝处理危机态度很积极,自然想好的就得好的;隋炀帝处理危机态度很消极,自然事情是一定好不了的!
综上,“度”决定了汉武帝、隋炀帝的不同结局!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汉武帝和隋炀帝有很多相似之处,父辈都给国库留下很多财产,两人都穷兵黩武屡屡对外作战,都好大喜功喜欢建设大工程。两人都是有亡国之祸,不同是一个无亡国之实,另一个有亡国之实。
导致不同的结果是汉武帝比隋炀帝有能力,汉武帝刘彻是在汉朝与匈奴和亲之后,匈奴依旧袭扰汉朝边境,边患问题严重。汉武帝秉着根本解决边患问题的决心,发动对匈奴的反击战。汉武帝在战略形势判断上要比隋炀帝强太多了,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等人发动河南、漠南、河西、漠北几次战略反击战多大获全胜,匈奴从此远遁,漠南无王庭。征讨匈奴之前汉武帝是做了充分准备的,军事上健全军制,增加骑兵部队,修建通往前线道路,调配后勤给养,胜利后征调人口戍边;政治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加强中央集权,实行“推恩令”解决了地方诸侯威胁,任用酷吏以保障专制运行;经济上启用桑弘羊推行盐铁专卖,征收车船税,最后还下算缗令和告缗令征收富人的财产税;手段卑劣了些,效果还是不错的。后期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征大宛和匈奴,征大宛,劳师远征只抢到几十匹汗血宝马。三次集中优势兵力进攻匈奴都失败,最后一次全军覆没,李广利投降匈奴。连年征战财政入不敷出,户数减半民生凋零,民间起义此起彼伏。汉武帝幡然醒悟,停止对匈奴用兵,与民休息,并下“轮台罪己诏”,历数自己过失,汉武帝是第一个下罪己诏的皇帝。
隋炀帝杨广三次征高句丽的操作就能看到他为何会亡国了。隋炀帝要求高句丽确定与隋朝臣属关系并进贡,被高句丽拒绝,并骚扰边境。隋炀帝怒而发兵,全国范围的征兵,隋炀帝还御驾亲征,带着鼓乐手以增加士气,但是隋炀帝没什么作战计划,自己又错误指挥,结果大败,第一次东征失败。战争是在隋炀帝在大业八年发起的,而隋炀帝刚刚在大业七年挖完运河,游江东回来,国内民怨四起,开始不断有农民起义的时候。按理来说连续完成了修建东都洛阳、挖运河等大型工程,国库空虚,应该与民休息的时候,隋炀帝杨广连续发动徒劳无功三征高丽战争。第一次征高丽失败后,隋炀帝在大业九年正月就征调兵马钱粮发动第二次征高丽战争,但很快因为杨玄感造反被迫停下来。解决了杨玄感叛乱,性格骄傲自大隋炀帝像一个输不起的赌徒,不管国内各地连续爆发起义,在大业十年四月发起第三次征高丽战争。最后只是让高丽国王名义上臣服满足了杨广的虚荣心,在没有任何实质性利益下撤军,而随后要求高丽国王来觐见,人家也没有理睬,只是此时隋炀帝无力再发动战争了。随后国内烽火遍地的起义爆发让隋炀帝束手无策,干脆跑到江都当一只鸵鸟。每天照着镜子,跟皇后说,这么好的头颅不知道会被谁拿走。两厢比较隋炀帝根本就不是个合格的政治人物,风格像一个只能赢不能输的赌徒,怎么与汉武帝对比。
隋炀帝杨广的失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关陇军事集团对他的背叛,汉武帝在伐匈奴之前就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推恩令解决内部反对力量,并任用酷吏进行监督。隋朝统一以后内部面临着关陇集团和门阀士族双重压力,隋文帝在位时期也没有办法解决。关陇集团形成是因为宇文泰建立西魏政权后实力远比东魏的高欢弱小,为了解决兵源和后勤,宇文泰建立府兵制,吸引关陇地区的汉族豪强加入队伍。由此宇文泰创建“八柱国十二将军”制度,把大家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把国家变成一个由军事贵族控制的股份制国家。前期的共同利益让西魏政权得以生存,并在北周建立后逐步强大起来,最后打败北齐。只是皇权确立以后的关陇集团有尾大不掉的威胁,北周建立以后从开始的实际掌权者宇文护开始就一直在剪除八柱国十二将军的势力。关陇集团内部的联姻,使他们在朝廷内外盘根错节,北周的几个皇帝就一直对关陇集团很是防范,最后还是被十二将军之一的杨家夺取政权。隋文帝时期对关陇集团也是打压和防范的,只是大家的关系不好下手,双方的芥蒂一直都在。隋炀帝的胡作非为给了其他关陇贵族可乘之机,杨玄感首先在杨广亲征高丽的时候,断其后路发动叛乱,大批关陇贵族子弟参与进来。杨玄感也好,还是后来造反的李密、李渊、宇文化及等都强调自己关陇贵族的身份,把隋炀帝摆在关陇集团叛徒的位置。诚然,当初大家一起努力打下的江山,杨家因为女儿成了太后得到权力,还夺走了外孙的天下,集团内部肯定是多有不服。要是国家稳定下去,慢慢会稀释关陇集团的势力,只是隋炀帝的胡作非为,国家在二世就发生混乱,难免让这些不服的贵族有所想法。
上一篇:早上起来就喝茶对胃好不好?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