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在中小学阶段,学生择校成为了一种风尚,到底是优生成就了名校?还是名校成就了优生?
名校,学校,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学生择校成为了一种风尚,到底是优生成就了名校?还是名校成就了优生?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1951年学校改名为川西成都中学。
1952年改名为四川省成都市第二中学校。
1959年改名为成都市科学技术学校。
1961年恢复为四川省成都市第二中学。
1968年改名为成都市第二中学。
2002年4月改制为北京师范大学成都实验中学。
2011年9月创立闵恩泽创新实验班。
在二中改制后,已退休的原二中老校长曾应邀回校,他说:他很后悔当初成都设立市重点学校时他的不争不抢,早知道划分为重点中学后,重点和非重点有如此巨大的差异,他就必争必抢了。当年二中一点儿不比那些列入市重点的学校差,是他害了学校,使学校失去了最佳发展机会。
是啊!曾经培养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二中就因为错失列入重点学校的机会,日益衰落,就此别过公立,怎能不让人倍感痛心疾首呢?!
我们国家已叫了N年的教育均衡化,可是这种均衡未实现,反倒是择校之风越演越烈,家长们互相攀比,教育支出负担越来越重,这有部分来自家长们面对市场激烈竞争的焦虑不安,唯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了,更多的是来自私立学校和培训机构的竭力引导。作为教育管理部门则应当充分做好公立教育均衡化和扩大化的工作,不再人为地给重点学校和名校倾斜了,而是应当更多地照顾弱势学校,给他们更多的优生和优师,更好的硬件设施,不要让择校和补习成为人们不敢要二胎的障碍!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优生成就了名校,同时名校也成就了优生。在我们临县,有一所比较有名气的中学,开始并不为人所知,但因为考住大学的学生多,考上名牌大学的多,于是名气越来越大,于是学生越进越多……
学校关键在于生源,有了生源不愁成不了名校;但是要吸引优秀生源,学校首先要有一定的名气,否则无人会择校。
学校有了名气,在充分的生源中,更有选择余地,于是相互成就,越来越好。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废话几句吧。
我从重点高中毕业,我99年考入某电子科技大学,后考研到上海交通大学。
高中不是很好的高中。但是也是省示范。
我说,其实学校屌不屌,最主要考生源,然后生源屌了,老师也会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学生会越来越厉害,这是相得益彰的事。
当然很多明小也不是生下来就是名校,需要早期的培育,这个就涉及到生源问题。
给你个石头,你咋也搞不成金子。
给你个铜块,至少能弄个假金子。
我那边一个高中,开始不咋样,生源不好,一直不出名,没人报考,后来校长就重金挖了几个复读生,985水平那种,不但不要学费,一年给钱5万生活费,其中一个不愿意来,校长直接把他妈的工作也解决了。
第二年,高考,一个清华,两个c9,接下来招生爆满,生源特别好,光复读费赚了几百万。
后来生源好了,各个竞争力上去了。其他学习不好的过来也跟着成绩提高不少,这样,一所名校成里。
然后招聘老师都开始最低教育部师范。。。
现在已经非常厉害了。
所以相得益彰。相得益彰。
普通学生。还是去重点高中跟着别人学,进步更快。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邀请。
要回答清楚这问题,是一定要从教育教学的本质去分析的。学校教育是由教育设施、教育教学主体(老师)和学习主体(学生)等因素构成。学校是是工厂,学生是入厂的不同材料,有好厂没好材料造不出好的产品,只有好材料没有好工厂,也同样搞不出好产品的。
教与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两个方便,它们是相辅相成,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缺一不可。
由此我们也就可以明确地回答了题主的问题:优生与名校互相成就,互相依存,道过择校,优生与名校共同提高,引起良性循环。
优秀的学生,天资聪颖,意志力强,勤奋努力。但是没有好的学习环境好的氛围,没有高明的教师教学和指导以及丰富多样的考试资源,优秀的学生也是出不了成绩好的。直接的例子是成绩相同或相似的学生,一个进入普高,一个进重高,到高考时,肯定是大概率的不同结果。
相反,一个名校,如果招不到任何优秀的学生,最后的成绩也就是普普通通的啦。
一个学校,依靠培训优生出了名,势必让更多的优生通过择校加入,因而又取得更大的名!由于优生增加,学校势必加强师资力量,最后学校更强,学生考试也更强,出名的学生也同增加,这就是良性循环!
当然,当今中国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匮乏而且不均衡,择校行为为教育行政部门所禁止,为了让老百姓获得公平教育权,均衡了学校硬件之后,均衡学校的软件变成了考验政府能力的一道坎坎了。我们老百姓的小孩,不管是不是优生,其实我们都希望能进名校啊!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问题的结果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理清二者关系的同时,弄清楚中国教育的发展趋向。看似平常一问,其实蕴含深刻哲理,正如“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争论一样。
上一篇:有人说改变一个人很难,但是其实自己每天都在变化,你认同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