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北方的一些地方没有宗族祠堂,这是为什么呢?
祠堂,宗族,都是北方的一些地方没有宗族祠堂,这是为什么呢?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从古至今南方就有许多人去海外谋生,在他乡经勤恳奋斗多年后,积累了丰厚的财力,于是荣归故里,为了感谢先祖的恩德及保佑,便修缮、扩建或重修祖祠,所以祠堂便成了权势和财力的象征。
因政治经济中心南移,从而促进和发展了南方的文化。明清时期的“进士”大多来自江浙一带,所以自古江南多才子也名副其实。而宗族文化正是以儒家文化为宗旨,文人学士们便积极支持、参与宗祠建设,所以南方到处是祠堂。
南北方在祠堂数量上有如此差异,除了与历史、政治、经济等原因外,因祠堂特殊的用途,以及蕴含的传统文化理念,所以主要受人文因素的影响较大,从而才有现在的南北分布特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南方人大多有钱的富商和官宦世家南迁,有经济实力;北方人剩下的平民百姓经济上不行,连人住的地方都没有,哪有余钱修祠堂?我们家家庙破四旧时扒了,我姥姥家是解放前其族里一位分得祠堂的,由于吸鸦片给卖了。经济不行,再加上多政治因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那是你对北方并不了解,北方人经济状况沒有南方人好,南方人的祠堂豪华,北方人祠堂朴实。其实,北方人各姓氏都有自己的祠堂。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在我看来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北方汉民族南迁,西晋末年开始的“五胡乱华”时期、唐朝的“安史之乱”以及唐、宋之交的“五代十国,因为在古代,汉民族主要战争来自和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本人陈姓,陈姓的迁徙就是一个缩影,陈姓发源于河南颍川,是隋唐以来,一路迁徙到浙江,福建,江西,广东,乃至东南亚,成为东南沿海第一大姓,
二是,南迁的汉民族到了南方都已一种乌托邦的生活方式在生存发展,家族观念非常强,客家人的围屋就是很好的见证,又说到我们陈姓,我的祖先义门陈氏在九江开基发展,在唐朝和,宋朝两个朝代300年的时间里发展到3000多人不分家,共同劳作,共同吃大锅饭,这种聚集而住在现代的南方村落基本都是这样 ,大部分的自然村都是一个姓,一共祖宗发展而来,虽然是分家了的单个的家庭,但是是一个家族在一块,每个村都有祠堂。
三是,文化大革命的破四旧原因,毁坏了很多祠堂,南方汉民族,聚族而居,思想传统,家族观念强大,在经历文化大革命对祠堂的毁坏相对少一些,很多都保留下来了,北方就不同,没有一个强大的家族观念,大部分祠堂都被毁坏掉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北方多战乱,南方家下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知道破四旧吗?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拆祠堂,经历过文革还能把祠堂保留下来,也真的要佩服,那需要顶住多大的压力,需要宗族多么团结。
我去看过很多广东的祠堂,祖宗都是北方迁过来的,建祠堂的目的应该是怕以后子孙忘了根,也是为了怀念故乡和亲人,再有就是身在异乡为了让自己的宗族子孙更团结。
在深圳这样寸土寸金的地方,你如果发现在高楼大厦之间,有一处雕梁画柱古朴风格的小院落,和周围的环境极不协调,那就是宗族祠堂了,对,就是这么任性,可以把全村的土地都卖了,但是祠堂坚决不能拆,不但不拆,每年还要出钱维护修缮,定期祭拜,大的祭拜,国外的分支都要派代表回来参加。我见过前几年下沙村的大型祭拜活动,交警和警察配合封街,把整个村子附近的交通隔断,上千人的队伍围着村子游行表演,前面舞龙舞狮,后面打条幅扛旗,停了很多大巴车都是接从机场接回来从海外来参加祭拜的华人华侨,封住整个文化广场摆上百张桌子搞流水宴,舞台上各种歌舞和戏曲表演,好多知名的房地产企业赞助。把我这个东北人震撼了,搞这么大的祭拜活动,至少要花大几百万,南方人在这方面真的舍得花钱。后来我自己也切身感受了一下,参加了汕尾一个村子的祭拜活动,是我老婆的大姨家被选做村子里祭拜仪式的主理人,她大姨家提前一年就开始各种策划,准备,联系,后面活动我们作为亲戚去捧场,看到一个平时只有老人小孩小村庄,也把祭拜搞得声势浩大,翻修祠堂,搞仪式,请戏班,放爆竹礼花,吃吃喝喝,连着搞好几天,也花不少钱。
其实这是一种很好的文化体验,我作为东北人以前真的没感受过。我父亲的家族来自山东,太爷爷闯关东来东北的,到了东北安家就和山东关里家没太大联系了。我母亲的家族虽然是东北本地人,但东北本土没有这种宗族文化。像南方这种一个村基本一个姓,彼此之间都有千丝万缕的亲戚关系,在东北基本没有。
上一篇:都说苹果手机ID锁无法解开,但淘宝商家为何敢接单,还说解开机会很大?为什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