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你认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真的对吗?为什么?
不受,在外,君王你认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真的对吗?为什么?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在历史影视作中将军的一句台词:“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显得很有主见不拘泥死板。的确,军事统帅需要拥有超强的临场决断力,关乎战士生死乃至国家安危。今天小编就聊聊历史上那些有名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主角。
兵圣孙武在吴国隐居八年后开始出山,吴王阖闾拜其为将。初出茅庐便担任统帅受到吴国老将的刁难他,孙武为了树立威信就在校场用一群宫女来练兵。阖闾的两个爱妃也去凑热闹,这两个妃子还故意不听孙武的调遣。孙武决意杀掉她们以肃军纪。阖闾就让伯嚭带话,要孙武放过这两个妃子,可孙武用“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来回应阖闾,并杀了那两名妃子。
孙武也得以真正在战场上纵横天下,帮助吴国成就霸业。
后世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西汉名将霍去病战场上“放荡不羁”著称。17岁第一次随舅舅卫青出征时,领命而去的霍去病却深入敌境数百里,还斩杀、俘虏了不少匈奴王公大臣。此后的霍去病为了达到自己出其不意的战略目的,以至让汉武帝都搞不清楚霍去病的真实情况。有时霍去病干脆置汉武帝的命令于不顾。
霍去病与卫青都是西汉最伟大的两位军事统帅,卫青以小心谨慎著称,霍去病却放荡不羁,从来不受约束,常常来无影去无踪。霍去病征战生涯不仅未尝一败,而且常常以少胜多,他也因此成为了很多人心中的战神。
马谡作为诸葛亮的首席弟子,常常提出独到的见解马谡早已认为自己是个人才,而诸葛亮等人也认为其可以担当大任。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马谡主动请缨守卫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的街亭。临行前,诸葛亮再三交代马谡要其依自己的计策来守卫街亭,马谡满口答应了。
可是自己玩起了一套,最终街亭失守,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就此宣告失败。最终马谡不仅被诸葛亮斩杀,更是成为了千古笑谈,甚至成了不少三国迷心中的“千古罪人”。
以上将领奉行过“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既有成功也有失败。我们不得不想起那位被宋高宗用十三道金牌追回的抗金名将岳飞,试想,如果他也执行“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决策,那么,北伐能否取得成功呢?岳飞的命运又会如何呢?我们真的不得而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因为战场瞬息万变,胜败乃一瞬间的事情,很多时候来不及向君主汇报情况。分析原因的话,主要还是因为交通不便。
在古代,传递军情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烽火、飞鸽传书、驿马。
烽火,一谈起这个词大家都想到了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仔细研究一下,我们会发现周幽王点燃烽火,各路诸侯就都到了,说明烽火传递的信息就是敌人来侵,除此之外,什么信息都传递不了。这个方式应用不到将在外这个前提条件。
将领在外,一般都是远征,遇到自己无权决断的大事需要向皇上汇报。在时间上不紧急的情况下,可以用飞鸽传书、驿马这种方式传递。在等待命令的时间里,可以休整军队,命令一到就可以直接出兵了。
遇到紧急情况,怎么办呢?比如皇上的命令是守城,但是某次战役打败了敌人,敌人落荒而逃,追还是不追?古人云:穷寇莫追,真正遇到这种情况了还是需要将领根据当时的情况,敌人逃跑的队形来判断。如果可以追,千载难逢的机会就这么白白错过,我觉得挺可惜的。毕竟是一个可以歼灭敌人的机会,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大多数情况下,将领还是都听皇上的命令的。因为无缘无故地抗命,不管是否立功,回去之后皇上都不会放过自己。只有那些权力很大,皇上也拿它没有办法的人物,才会这样做。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对,由事不由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针对这句话而言,在君主专制的年代是公认的。类似的一句话‘山高皇帝远’与‘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恰恰说明这就是君主专制的一个产物。宏观点说,君王把士兵派给了大将,说明信任他,即使将军私自做了重要决定,也不会被怎样,但前提是,这个决定带来的结果是好是坏,才真正决定了那句话的对与错!所以说“话”没有错,“话”的结果才是决定对错的关键。说个题外话,战国时期很崇尚口齿伶俐,博学多辩之人。可有句话又叫做‘祸从口出’。为何?因前者带来的结果是好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将在外,君命有可不受。这句话只能在古代适合,那时没有现在的高科技,战场上的情况最高层全靠飞马传书上报的时间太久,战机不可能时时都有,错过最佳机会将会失去战机全盘皆输。现在是高科技时代不经高层分析、指挥用匹夫之勇注定惨败。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