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古代士兵每天都要开饭,明明够吃,为何一遇打仗总喊缺粮?
粮食,粮草,古代古代士兵每天都要开饭,明明够吃,为何一遇打仗总喊缺粮?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小米易储存,根据唐代文献记载,小米可以储存9年。
小米易加工而且有营养。
最重要的是种植广泛,在隋唐以前,我国的政治、经济中心都在黄河流域,小米是黄河流域的传统生产区。
稻米虽然也能保存四到五年,但这玩意贵,产量不高,属于奢侈品,所以袁隆平教授是多么伟大。
薅羊毛不能逮着一只羊一直薅,不然容易秃。
长时间的战争,主要军粮相对单一,很容易把国库吃空的,毕竟不可能年年大丰收。
总结
古代缺粮一般都是发动远程战争,由于交通技术相对落后,道路更不像今天四通八达,所以消耗极大。
只能通过人数去堆起前线的军粮,这就导致了粮食大面积减产,国库会一直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
由于古代储存方式相对落后,士兵的粮食比较单一,这对于国库来说,又是一种负担。
这也是古代一打仗就会缺粮的原因。
随着时代的发展,缺粮的情况逐渐改善,除非天灾,一般都是官员贪污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古代士兵平时也吃饭的,但为什么一打仗就缺粮呢?所谓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实际上主要是因为战争的消耗其实是非常大的。
战争的消耗远远大于平时,主要在于:
一是运输的路线在战争时期被拉长了。
如果在平时的话,古代士兵基本在驻地练兵,当地的粮食就能够完成对当地士兵的补给,并且不需要远途运输。在有些朝代,士兵也往往实行了屯田制,即士兵们一边训练,一边在当地种粮食,我们可以把他们理解为当地的农民,在农忙的时候种地,在农闲的时候训练,就跟在家门口上班一样,平时该吃多少就吃多少。
而到了打仗的时候,士兵们往往要远离自己的补给基地去作战,那么当战线被拉长了以后,运输线自然也就拉长了。运输线的拉长,就必然导致路上消耗的增加。毕竟运输队也要吃饭,一路运输过去,运输队也在路上吃掉了运输的一部分粮食,此外运输队将粮食运输到军队之后,还要存留一些粮食以便在回去的路上吃,这就大大增加了粮食的消耗。
二是运输人力成本增加了
在古代来说,一般要供应前线的一名士兵,往往需要配备一名民夫为其提供后勤保障。士兵要吃饭,民夫也自然要吃饭。民夫主要负责军事上的辅助行动,比如为军队提供运输,或是为军队制造器械、修筑工事等,除了作战的士兵,辅助人员也是大量需要的,这些人员就大大增加了作战的消耗。
如果换在平时,这些人并不需要多少,即便是运输,军队本身也能就地完成,至于军械建筑工事等,在平时的需求也是非常少的。而一旦到了战争时期,军械的消耗往往会非常大,而且要经常面对敌人,所以军事工事的修筑也会比平时大出许多倍,如此一来军队便需要大量的辅助人员了。
这些人都增加了军队的粮食消耗。
比如说在明代,从江浙地区每运输一份粮草到宣府大同前线,就需要消耗三份粮草,也就是说,如果从江浙地区每运输四百石粮食到宣府大同前线,最后只有一百石粮食能够送到前线士兵的手里。
当然,这些都是军队本身的直接消耗,此外,一旦开战,大量的精壮年要么参军作战,要么充当军队的辅助人员,总之就是大量的年轻劳动力会被征发到战场,剩下的不是妇女就是老弱病残,农业生产也会因此受到很大影响,粮食产量也就因此大幅降低了。
所以古代军队平时也吃饭,一打起战就往往会面临缺乏粮食的情况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孙子兵法》作战篇,中关于粮草的论述十分的精辟到位。打仗打的就是国力,战争对国家财富的消耗堪比碎钞机。
再牛的将军也不能指挥动饿着肚子的士兵上战场
1、消耗量不一样:平时不动一大碗,打仗这种体力活(要命的)士兵的饭量肯定会增加。你自己可以试试,如果把你下放到工厂干一个月体力活。一顿饭下去两大碗米饭、三个馒头、一斤红烧肉你都能吃的嘎嘎嘎香(笔者就曾经在工厂里咬牙干了一个月,一顿吃五碗米饭,把小伙伴们都吓呆了)。士兵不仅仅要打仗,还要搬运兵器、身上的铠甲也有十几斤,这无形中都是增加体能消耗的因素。
(下图是一位消防官兵在执行完任务后吃了半盆泡面)
其次,古代行军打仗是搏命的活——冷兵器时代,靠的是短兵相接的肉搏战。那么士兵的身体素质就是非常关键。如果士兵的体能都跟不上,那么在战争中还想打胜仗,估计孙武的棺材板都摁不住了。再者,士兵上战场能不能活着回来都不一定,即使是打胜仗,伤亡也是不小的数字。因此,打仗的时候士兵就会变的特能吃——吃能使大脑分泌多巴胺,这是人天生进化出来的本能。
运一车粮食,路上得吃五车粮食
这个道理很简单,送粮食得人也得吃粮食。如果像孙子兵法里说的”劳师远征“,那么粮食得损耗是惊人得。在古代没有特别先进得运输工具,所有得工具都是人力驱动,活着是畜力驱动。不管是人还是动物,都要消耗粮食和草料。漫长得补给线,路上得损耗——人员吃的,损耗的(遇到恶劣天气),不及其数。
(如果运粮道路不好走,消耗会更大,时间也会更慢)
更为重要的是,一个人运输的粮草数量是有上限的,牛马也一样。如果运输的距离太远,那么粮食还没运到地方,可能路上就被运粮队吃完了。因此运粮队为了降低消耗,一定会尽量人少,然后多用牛马车拉,降低损耗。但是这样一来,就必须向民间征集牛马,会产生下面第三个问题。
抗日战争时期,我们还是用人力,所以胜利真的来之不易。
因此,孙子兵法给出的解决办法是:因粮于敌。意思是,大军直接从地方那里获取粮食——缴获或者像诸葛量一样屯田在敌军土地,自给自足。
最关键的是,运输的速度。要知道,牛马运输粮食的速度那是论月的。所以,运输粮草是不能耽搁期限的,粮草接不上,前线士兵一旦断了饷饿了肚子,那是要出大事情的。所以运输粮草的期限如果延迟了,一定会被杀头的。所以,一般运粮食都是从离前线最近的地方调集粮食。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