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古代士兵每天都要开饭,明明够吃,为何一遇打仗总喊缺粮?
粮食,粮草,古代古代士兵每天都要开饭,明明够吃,为何一遇打仗总喊缺粮?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不打仗的时候,军队都是驻扎在既定的驻地的,相应的,军队日常所需的一切开支补给,包括粮饷,都会保证供应。
但一旦进入战争状态,这一切就发生了变化。
防守方
如果是防御一方的军队,比如守城的部队,因为城池被围,原先的粮草供应就不能再运送给军队。
城内守军一般就靠吃存粮,吃完存粮就吃老鼠等城内能抓到的小动物,再不然就要开始吃人了。
野外被围的军队也一样面临补给问题,比如长平之战,赵军40万士卒被秦军围困,突围不得,长期下去,就很可能被饿死,而且时间越长,战斗力越弱。
就是这个道理。
进攻方
军队开拔,离开驻地前往既定作战区域。
这时候就是考验后勤补给系统的时候了。
军队在前方作战,出发的时候,一般会带一定期间的口粮,但不能持久,需要后勤保障供应。
前方打仗,后方运粮。
尤其是孤军深入敌境的作战,粮草补给的重要性更大。
从敌境直接掠夺自然是首选,但大多数时候,对手早把粮草都收割了走,不会留给敌人来获取。
比如官渡之战,曹操一把火烧掉了乌巢,乌巢正是袁绍大军的粮仓。
诸葛亮北上伐魏,司马懿就是简单的一手,抄蜀军粮道,就逼的诸葛亮退兵。
战争不是一帮人冲到对方地盘去打打杀杀那么简单,背后是一整个战争系统的运转。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后勤是军队的生命线。
和平时期,不是问题。
战争时期,重要无比。
事关战局和军心士气!
势必会受到敌人打击!
后勤保障,军心所向!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因为运输成本太高,每十万军队,都要用70万户,350万人运粮,而这三百五十万人,还要停止农业生产。
这绝对不是信口雌黄。
1
缺粮一般都是长途战争,本地战争一般不会出现缺粮问题。
《孙子兵法》中对这一问题,有专业的解答:
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俸,日费千斤,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
意思是,一只十万人的军队,如果出征千里,需要70万家农户停止生产来专门提供给养。
在当时,每家人口大概在5个人左右,也就是10万人在千里之外打仗,需要350万人运粮。
怎么会需要这么多人呢?这也太夸张了吧。
因为古代交通技术落后,运粮主要依靠人和牲口,人和牲口也得吃饭啊,不然路上饿死了,粮食谁送呢?
所以装车的粮食并不能全部送到前线,大多数都是路上吃掉了。
打个比方,一个人拉着一匹马,拉了五百斤粮草。
成年人每天大概2斤粮食,由于一直需要走路,消耗大,一个人一天3斤粮食,一匹马一天大约12斤粮草。一天的消耗就是15斤粮草。
长途运送都是十天起步,而且送粮的人返程时候还要吃粮食。
如此一来五百斤粮食运到前线也就剩下几十斤了。
数字可能不精确,但就是这么个意思。
这还不算其它损耗,实际上送达前线的粮食可能更少。如此一来,只能靠人数去堆,一个人只能送几十斤粮草到前线,就必须运用大量的人力。
这运送的人,期间还不能干活,350万人停产,这是什么概念。
这350万人,是纯粹的亏空,不能从事农业生产,还需要再有人来喂饱这三百五十万人的肚子。
哪个国家也耗不起这样的打法,所以缺粮是常有的事。
只有这一种运输方法吗?
有没有便宜一点的运输方法?
有,走水路。
水路的消耗,比人拉着牲口运粮小多了,最起码船不用吃饭。
船的承载量也远远高于马匹。
但是,船的要求很高,
第一,要有水;
第二,水要足够深,否则搁浅;
第三,河流要顺畅,中间不能断流,不能出现落差太大的水域,比如遇到瀑布,直接玩完。
因此,很多时候水路是不能用的。
比如诸葛亮北伐,水路就走不通。
因为刘邦出汉中二十年之后,发生了一次大地震,把汉水截断了,直接改变了河道。
这就导致当年韩信可以运粮走的水路,诸葛亮走不了了,秦岭运粮简直就是噩梦。
水陆合作,一起使用可以吗?
可以,但需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在水路和陆路的交汇处,要有那么多人,那么多马等着运粮。
否则把人和马全部装在船上,除了速度快一点之外,没有任何区别。
2
随着时代的发展,战国时期的运粮损耗,到了后世,有了质的改变,但比例也相当惊人。
一个士兵在前线,最起码需要两个人运粮提供给养。
比如著名的“子午谷奇谋”中,魏延也讲到了运粮的情况:
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
大概意思是,给我五千精兵,再给我五千个抗粮食的士兵,我直接去偷袭长安。
魏延准备奇袭长安,距离虽然远,但相比较于千里,已经非常近了,如此距离,五千精兵都需要五千个抗粮食的。
距离短,损耗低,都需要一比一运粮,何况长距离。
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就是为了解决运粮问题。
3
除了运粮的损耗和大量人员不能耕种以外,还有一个苛刻的地方。
打仗的军粮和平时吃的不同,军粮必须要易储存、易煮熟、有营养。
肉类这些保质期短的,还没运到前线就全部变质了,古代虽然已经知道用盐来提高食品有效期,但成本太高了,盐在古代可是奢侈品。
豆类也不行,这玩意不容易煮熟。
行军打仗并不像电视剧演的一样,生火做饭不假,但没那么多时间,讲究的是速度,炒几个菜,配着馒头,喝着汤,想什么呢,根本不可能。
古代战争的主要食物是粥,干粮为辅,根本没时间做出精致的吃食。
而且豆子也不好消化,最要紧的是,容易把同伴臭着,想一想几万个人同时那啥的场景。
豆子一点用没有吗?也不是,豆子可以做成酱,毕竟蛋白质还是要补充的。
小米在众多食物中脱颖而出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