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怎样欣赏李商隐的唯美七绝《端居》?
红树,青苔,诗人怎样欣赏李商隐的唯美七绝《端居》?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对于一个独在异乡、“远书归梦两悠悠”的游子来说,这样的“素秋”便不仅仅是引发情绪低落的因果,而且是对孤独凄苦的心灵一种不堪忍受的折磨。
然而,诗人可以用来和它对“敌”的却“只有空床”而已。清代冯浩《玉溪生诗笺注》:“‘敌’字险而稳。”这里诗人本可用一个比较平稳而浑成的“对”字。
但“对”只表现了“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之现状,稍偏于客观描绘。
而“敌”字则除了含有“对”的意思之外,还兼传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寥凄寒意境,但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种难以言状的心灵深处的悲怆,这种婉转深遂之感,更重于意境上的刻画,准确且悠远,真谓神来之笔。
三、四两句从室内的“空床”移向室外的“青苔”、“红树”,貌似随意,可移情入景,使客观景物鲜明化,而且带上了浓厚的主观色彩。
寂居异乡,平日很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更显出寓所的冷寂。红树,则正是暮秋特有的景象。青苔、红树,色调本来是比较明丽的,但由于是在夜间,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色调便不免显得黯淡模糊。在满怀愁绪的诗人眼里,这“阶下青苔与红树”似乎也在默默相对中呈现出一种无言的愁绪和清冷寥落的意态。
这两句中“青苔”与“红树”,“雨中”与“月中”’,看似是诗中矛盾之处,“雨中”与“月中”,似乎不大可能是同一夜间出现的景象。
但当诗人面对其中的一幅图景时(假定是月夕),自不妨同时在心中浮现先前经历过的另一幅图景(雨夕)。这样把眼前的实景和记忆中的景色交织在一起,无形中将时间的内涵扩展延伸了,暗示出像这样思念得刻骨铭心,魂绕梦牵已非一朝一夕,剪不断的绵绵相思结啊!
同时,这二句诗两两对立呼应,又使诗句具有一种周而复始,流动的美,色彩斑斓,对比的美。
最后联系一开头的“远书”“归梦”来细细品味,这“雨中寥落月中愁”的青苔、红树,似乎还可以浮现出相隔千山万水的双方 ,皆自对月对风对雨,默默地祝福,默默相濡以沫之情景。情到深处素明月,思之尽头清风雨!
风雨之夕,月明之夜,胸怀愁绪而寥落之情难遣的,又岂止是作客他乡的诗人一人呢!
2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小李商隐晚唐才,一身仕途多坎坷。才高八斗也私情,他乡寂寞凭梦还。不做原意意何解,只叹伟才也作悲。官嚼志向未取得,思妻还乡靠梦绕。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小李商隐晚唐才,一身仕途多坎坷。才高八斗也私情,他乡寂寞凭梦还。不做原意意何解,只叹伟才也作悲。官嚼志向未取得,思妻还乡靠梦绕。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未近老屋心已悲,
魂牵梦绕念几回。
推门忽惊家鹿遁,
举步又扰寄鸟飞。
风吹野蒿檐上舞,
尘蒙蛛网壁间垂。
唯有门外老槐树,
树下当年等过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远书归梦两悠悠,
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
雨中寥落月中愁。
端居,是诗人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表达诗人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首句:写诗人客居异乡,很久未收到家人音信。在这寂寞清冷之夜,盼望妻子书信不至,而产生归家之梦。深夜醒后,寂寥凄凉的感受难以名状,从心灵深处发出一声长长叹息。
承句:只有空荡荡床榻与那寂寞清冷素秋,默默相伴。诗人空床独寝、空廓虚无之感变得更加强烈。在寂寥清秋之夜,一种虚无之感不能自拔。
转句:夜间迷濛雨色、朦胧月夜,满怀愁绪。在诗人眼里,台阶下青苔和庭中被秋霜染红的树叶,在迷濛秋雨、冷冷清月笼罩下似乎也在默默相对,呈现一派清冷寥落。
结句:诗人面对这一幅图景,情不自禁勾起悠长联想,先前曾滞留异乡,在月明之夜,与妻子各在天涯一方,默默相思的情景。诗人借助雨景、月色,表达悲愁孤寂思念之情。
全诗四句,借景抒情,格律工整。表达真情实感,耐人寻味。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未近老屋心已悲,
魂牵梦绕念几回。
推门忽惊家鹿遁,
举步又扰寄鸟飞。
风吹野蒿檐上舞,
尘蒙蛛网壁间垂。
唯有门外老槐树,
树下当年等过谁。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