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怎样欣赏李商隐的唯美七绝《端居》?
红树,青苔,诗人怎样欣赏李商隐的唯美七绝《端居》?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怎样欣赏李商隐的唯美七绝《端居》?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是诗人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
《端居》全诗: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首句写诗人盼远书而不至,觅归梦而不成,只能从心灵深处发出一声长叹。第二句写诗人中宵醒来寂寥凄寒的感觉,空床独寝之人难以言状的心灵的凄怆。一个“敌"字,可谓深刻。第三.四句移情入景,寂居异乡,就连“青苔"“红树"都和我一样满怀愁绪啊!
全诗乍看似平淡无奇,然而正是在这平淡无奇中,诗人却寄寓了至深的感情。“悠悠”二字言内的书.梦渺茫,言外的时.空远隔,都在传神中。一个“敌”字,更兼主.客观双重意境,深细隽永。“青苔"对“红树",“雨中”对“月中”,“寥落”对“愁",把眼前的实景与记忆中的虚景交织在一起,扩大了诗的内涵。
李商隐《无题》诗很有名,《咏史》诗多托古讽时。如《端居》等情景小诗则真实感人,毫无赘典隐晦之病。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这是唐朝诗人李商隐滞留异乡的思亲之作。题目“端居”,即闲居之意。
诗人远离故土和亲人,漫漫岁月里,独自于异乡奔波劳累。
妻子的远方来信,是客居异乡寂寞生活的唯一慰藉。可如今这唯一的慰籍,乍连乍断,都已经很久不见来信了。
在这清旷寂寥的清秋之夜,得不到家人音讯的空虚失落之感变得犹为强烈,为凄楚孤独所浸透的灵魂便自然而然地想从“归梦”中寻求解锁。
哪怕是刹那的梦中相聚,也可稍解相思之苦。但“路迢归梦难成”(李煜《清平乐》),一觉醒来,竟是悠悠相别经年,魂魄未曾入梦。由来相思之苦没有最苦,只有更苦。
“悠悠”二字,既形象地显示出远书、归梦的缥缈未卜,也表现出诗人两者希望皆落空时怅然若失的心情,分外传神空远。
接着是归梦醒后具体的感受,尤显格外的寂廖凄寒。
素秋,是秋季的雅称,但它的暗示色彩却相当丰富。它会令人联想起洁白清冷的秋霜、皎洁凄寒的秋月、冷冷寒冽的秋水,总之,会令人联想起一切散发着萧瑟气息的秋天景物。
对于一个独在异乡、“远书归梦两悠悠”的游子来说,这样的“素秋”便不仅仅是引发情绪低落的因果,而且是对孤独凄苦的心灵一种不堪忍受的折磨。
然而,诗人可以用来和它对“敌”的却“只有空床”而已。清代冯浩《玉溪生诗笺注》:“‘敌’字险而稳。”这里诗人本可用一个比较平稳而浑成的“对”字。
但“对”只表现了“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之现状,稍偏于客观描绘。
而“敌”字则除了含有“对”的意思之外,还兼传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寥凄寒意境,但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种难以言状的心灵深处的悲怆,这种婉转深遂之感,更重于意境上的刻画,准确且悠远,真谓神来之笔。
三、四两句从室内的“空床”移向室外的“青苔”、“红树”,貌似随意,可移情入景,使客观景物鲜明化,而且带上了浓厚的主观色彩。
寂居异乡,平日很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更显出寓所的冷寂。红树,则正是暮秋特有的景象。青苔、红树,色调本来是比较明丽的,但由于是在夜间,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色调便不免显得黯淡模糊。在满怀愁绪的诗人眼里,这“阶下青苔与红树”似乎也在默默相对中呈现出一种无言的愁绪和清冷寥落的意态。
这两句中“青苔”与“红树”,“雨中”与“月中”’,看似是诗中矛盾之处,“雨中”与“月中”,似乎不大可能是同一夜间出现的景象。
但当诗人面对其中的一幅图景时(假定是月夕),自不妨同时在心中浮现先前经历过的另一幅图景(雨夕)。这样把眼前的实景和记忆中的景色交织在一起,无形中将时间的内涵扩展延伸了,暗示出像这样思念得刻骨铭心,魂绕梦牵已非一朝一夕,剪不断的绵绵相思结啊!
同时,这二句诗两两对立呼应,又使诗句具有一种周而复始,流动的美,色彩斑斓,对比的美。
最后联系一开头的“远书”“归梦”来细细品味,这“雨中寥落月中愁”的青苔、红树,似乎还可以浮现出相隔千山万水的双方 ,皆自对月对风对雨,默默地祝福,默默相濡以沫之情景。情到深处素明月,思之尽头清风雨!
风雨之夕,月明之夜,胸怀愁绪而寥落之情难遣的,又岂止是作客他乡的诗人一人呢!
2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这是唐朝诗人李商隐滞留异乡的思亲之作。题目“端居”,即闲居之意。
诗人远离故土和亲人,漫漫岁月里,独自于异乡奔波劳累。
妻子的远方来信,是客居异乡寂寞生活的唯一慰藉。可如今这唯一的慰籍,乍连乍断,都已经很久不见来信了。
在这清旷寂寥的清秋之夜,得不到家人音讯的空虚失落之感变得犹为强烈,为凄楚孤独所浸透的灵魂便自然而然地想从“归梦”中寻求解锁。
哪怕是刹那的梦中相聚,也可稍解相思之苦。但“路迢归梦难成”(李煜《清平乐》),一觉醒来,竟是悠悠相别经年,魂魄未曾入梦。由来相思之苦没有最苦,只有更苦。
“悠悠”二字,既形象地显示出远书、归梦的缥缈未卜,也表现出诗人两者希望皆落空时怅然若失的心情,分外传神空远。
接着是归梦醒后具体的感受,尤显格外的寂廖凄寒。
素秋,是秋季的雅称,但它的暗示色彩却相当丰富。它会令人联想起洁白清冷的秋霜、皎洁凄寒的秋月、冷冷寒冽的秋水,总之,会令人联想起一切散发着萧瑟气息的秋天景物。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