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怎样欣赏李商隐的唯美七绝《端居》?
红树,青苔,诗人怎样欣赏李商隐的唯美七绝《端居》?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图片是我用手机拍摄的,侵权必究。)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李商隐的诗堪称唐诗一绝,无人替代,特別那几无题,首首绝唱,只是可惜让一个至情至义的君子陷入了牛李党争,饱经沧桑,倍受摧残,唉!一生坎坷。
我只是奇怪,现在这么多写影视剧,怎么就没有一个人想着把李商隐拍成影视剧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怎么赏析?各人有各人的赏析方法与角度,方法与角度不同,得出的赏析结果也不同。
原诗是这样的:
远出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端居,闲居。孟浩然《临洞庭湖》:“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诗题“端居”用孟浩然诗意,寄托了寥落穷愁之慨。
首居,写诗人宦游在外,位卑职低,孑然一身,多希望家书的慰藉,但家远书无;日夜情萦,多希望梦中相聚,然归梦难成。“两悠悠”既表现了与家人离别时间之久远,又表现了两地阻隔空间之辽阔,加重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寂、伤感、惆怅之情怀。
次句,“敌”字下得险而稳,“敌”是相匹、对着之意,如用“对”字虽然稳,但却将“空床”与“素秋”都视为两个没有感情的客体,减弱诗中深刻的内涵;而用“敌”字,一下拉近“空床”与“素秋”的距离,变客体为有情的主体,“空床”独居的凄怆,与肃杀的“素秋”相抵相配,创造了一个凄清孤寂的意境。
第三句写秋景,“阶下青苔”可见诗人位卑人微,“门前冷落车马稀”。“红树”是晚秋景色。“青苔”与“红树”色彩明艳,似与“素秋”之景无关,实是“转”,在转笔中为结尾作了铺垫。就是在“青苔”“红树”中,充满了“寥落”,满蕴着“愁”,如此将题意补足。
尾联是情中景,是穷愁寥落诗人的眼中景,故“青苔”、“红树”、“雨中”、“月中”互文错举,以“穷愁寥落”贯穿其中,结句进一步揭示主旨,回应了开头。
全诗主调是愁绪寥落的,也表达了诗人无力与无奈的窘状,读来令人徒增怜惜之心。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端居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1.诗题“端居”,闲居之意;
2.从全诗内容看,可以设定场景:诗人夜不能寐,想象着所思念的人收到了他的信,而且梦中正思念着他,这个收信人理解为是诗人妻子较为恰切;
2.首句“远书归梦两悠悠”中,“远书”是缘起,从“两悠悠”来看,妻子和诗人彼此挂念着对方;
3.二句有“空床”“素秋”两个意象,承接上句“归梦”,这是诗人想象妻子独守空房的情景,尤其“空床敌素秋”中的“敌”字,营造出孤单、寂寞、清冷的意境;
4.第三句笔风一转,诗人将目光投向院中的“青苔”和“红树”,这是眼前的实景,是为下一句铺垫的;
5.末句情感爆发,“雨中寥落”是实景,寥落的不止是“青苔”和“红树”,还有诗人自己,雨中有月是诗人的想象,此时诗人的思念之情如何输出?寄愁心与明月,看似不合理,但是很合情。“望月思人”古今相同,且“小李”情不自禁想起“大李”也未可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青苔在阶下,红树怎么可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异乡思念家乡亲人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