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李白为什么不考取功名?
李白,科举,玄宗李白为什么不考取功名?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个人感觉,李白年少成名,名气太大,不愿意屈尊去参加考试,怕掉了自己身份,同时,也有读书人的迂腐思想,自命清高,。再加上,科举考试不光考诗词歌赋,更考济世救国之道,在这方面,李白还未必就行。也怕万一考不上丢人现眼。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李白前期一直在找大佬,托关系,希望有人举荐,而并不想通过科举做官。李白首先找了一个户部的大佬,李邕。还写了一首《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李邕毕竟是大佬,看到他写的可能笑笑就把信甩到一边了。李白苦等没回信,除了画个圈圈诅咒李邕又打算找别的大佬。终于,一首《蜀道难》的问世让李白引起另一个大佬得注意—贺知章。天宝元年,经贺知章引荐,听诏入宫,任翰林开始自己的仕途。第二年,唐玄宗办盛宴,李白醉酒令高力士脱靴,,结果就是第三年就受高力士诋毁,被炒了鱿鱼。
李白官瘾还没过足就被下了课,很生气,于是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和朋友喝酒聊天打屁。此后又迷恋上旅游和求仙问道。我觉得一定程度上也转移了他的注意力。不过我觉得李白其实压根就不想通过科举这个途径做官。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首先李白是没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的。古时候“士农工商”,士,即知识分子,地位最高,然后为农,工即工匠,后者为商,商人的地位最低。唐朝曾有法律规定:商人不能参加科举。不过科举不是做官的唯一途径。
其次李白骨子里是追求自由的,科举、做官却会束缚他的自由,他的个人思想里道家成仙又有重要影响,所以李白主观上也不想参加科举考试。当然出与入一直是李白个人思想的矛盾所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由于李白是皇姓的后代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安西都护府,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后迁居四川江油。天宝初,入长安,贺知章一见,称为谪仙人,荐于唐玄宗,待诏翰林。后漫游江湖间,永王李璘聘为幕僚。璘起兵,事败,白坐流放夜郎(在今贵州省)。中途遇赦,至当涂依李阳冰,未几卒。
据《唐会要》和《新唐书》诸书对科举的记述,唐代的科举一般每年举行一次,应试考生全部来源于两种渠道:由中央和地方的各类学馆,经过规定的学业考试,选拔送到尚书省的,这类考生叫生徒(这类考生占据绝大多数,天宝年间曾多次发文告申明举人须经国子监就学方能应试,禁止乡贡);而举选不由馆、学者,谓之乡贡,这类考生皆怀牒自列于州、县(《新唐书·选举志》)。经过初选,这些考生以举子的身份赴京,到京都的第一道手续就是到尚书省报到,尚书省的有关机构(户部)则对考生的身份进行考核检查,而必检项目则包含考生的家状。家状是考生所写的家庭状况表,内容包括籍贯及三代名讳,按五代旧制,有父母、祖父母亡殁未经迁葬者,其主家之长不得辄求仕进,“不得罔冒”,否则,对其保举人也将追究责任。
李白处境的艰难就可想而知:李白的祖上不是三品以上的官员,决定了李白不能入国子监这类学校就读,无法以生徒的身份出线;剩下的就只有乡贡一条出路。但是,即使乡贡,同样也需要明确的家世背景,李白的父亲“潜还广汉”,其祖父、曾祖一定是客死他乡,谈何迁葬?仅仅一桩家状的小事,对李白来说就是天堑,没有人斗胆敢为李白担保。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李白没有考取功名以阿岔看有如下几个原因——
一、在唐代,科举考试还没有像后来那样普及和重要。科举考试从隋朝才开始,唐代也算是早期。玩法是理论上三年一次。一次录取最多也就是二三十个人,数量非常有限。根本不是,也不可能是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自然也不是人才晋升的主要渠道。在唐代的名人中,不仅李白没有走这条路,高适岑参等也没有走这条路,杜甫好像想过,但也没有走。因为当时还流行高官推荐,边疆立功等方式。李白实际上走的是扬名立万以求得高官名人推荐这条路。
当然这也不是说参加科举考试不好。至少在初唐和盛唐时期,过了科举这道坎儿的,大多都是高官——经世致用科基本都是宰相或宰相级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