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长达百年的“康乾盛世”真的存在吗,对此你怎么看?
盛世,乾隆,清朝长达百年的“康乾盛世”真的存在吗,对此你怎么看?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说到国家影响力,当时的清朝在东亚还是说一不二的,毕竟天朝上国的幻想还没被英国人打破,不过也不远了,因为乾隆驾崩四十一年后鸦片战争就爆发了。
这些都是我们的史书上记载的,不够客观,现在我们来看看在外国人眼里的清朝是什么样的。1792年英国特使马戛尼出使清朝,当时是乾隆年间,他曾在出使后在日记中写下“当我们(欧洲)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说明当时的清朝没有进步,反而在退化成野蛮人。在马戛尼眼中清朝处处贫困,百姓衣衫褴褛,军队破破烂烂,他认为中国不过是个泥足巨人,这也为日后英国敢发动鸦片战争埋下伏笔。
其实康乾盛世时清朝铁和布这两件封建时代重要的产品产量都没有恢复到明朝水平,到了康乾盛世末期由于中国还是小农经济,而欧洲欧各国大部分都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所以那时候清朝的工业产量只占世界的一成,要知道那时候清朝的人口是世界的三分之一。实际上也是因为清朝人多,清政府收的税才多,有一种清朝经济繁荣的假象。无论再怎么减轻百姓赋税负担,清朝百姓都是很贫穷的。
而且清朝大兴文字狱,人命如草芥,清朝统治者都不在乎自己的国民,别的国家侵略者又怎么会在乎。清朝如此的禁锢百姓思想,使得科技落后,火枪技术落后,军队战斗力下降,也导致清末列强纷纷来华欺负中国,让中国落后世界几百年,至今都没有完全追上。
最后我想说,康乾盛世是存在的,但是被统治者们夸大了,他们只看到了自己威震四方,没有看到最底层百姓过得有多么苦,正应了张养浩的那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饥饿的盛世!以中华文明整体倒退1000年为代价,从原来的世界前排,沦落为倒数第几名……这样的盛世,如果穿越不造反,菊花必须套电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是清朝鼎盛时期;国土辽阔,人口众多,清朝政府统一蒙古、东北、新疆、西藏、台湾,奠定了如今中国的版图,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大一统。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推广御稻,双季稻等高产农作物;我推测以往谈到中医的由来从三皇五帝,也许正是这样的鼎盛王朝发展见证[祈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要理性的評價康乾盛世,必須要結合廣泛的世界大環境和清初的吏治和賦稅政策。我們的關注點不該是這個盛世是否虛假,而是這個盛世的根基是否穩固,這樣類義轉化更有利於排除自己的主觀意識。
從明末,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可見荷蘭的馬車夫時代已然開啟,在西歐,是一個內河縱橫的地貌,這也奠定了海軍強盛的基礎和遠距離火器的必要。荷蘭馬車夫,西班牙無敵艦隊,日不落英軍,可以說誰統治了內河航運誰就是歐洲的霸主,他們採取野蠻的人口販賣,財產掠奪,殖民吸血,和戰爭屠戮的方式迅速進行前期資本主義積累,資本家掀翻皇權,打著民主自由的幌子為自己的血腥掠奪冠上正義名號,繼而衍生了工業革命。反觀明清,強有力軍隊的捍衛下,國家處於相對平穩的狀態,漫長的海岸線飽受倭寇的滋擾,不得不內遷海禁,既限制了漁民出海作業,亦妨礙了海軍建設,赫赫有名的戚家軍也多採取堅壁清野,誘敵深入的陸戰形勢。此為死結一,海軍軍力不足導致被迫禁海,南人由於鎖國無法出海作業,北人水性不佳禁海後無法進行水軍操練被迫內湖練兵,導致對世界認識不足,遠距離火器需求不足,愈加疲弱愈加禁海。死結二,內河水患頻發,陸路交通不便,均不利於商貿的開展,運輸成本太高。多為小農經濟只求溫飽家有餘糧,時刻得警惕天災、一定程度上給了地主剝削很大的餘地。因此商人看見了佃農的暴利,紛紛從貨貿轉為圈地,同時災年哄抬糧價,勾結官吏,荼害百姓傷害國本,治水成本越來越高阻力越來越大效果越來越差,河運越發不通,商貿運輸成本越發高昂,惡性循環。死結三清朝並非沒有開放通商港口,廣州十三行的興起就是例證,可是最後演變到鴉片氾濫危害國民健康,當地官吏爭相吸食,文人雅士引以為興,腐爛到軍營,這個國門到底開還是不開,根本不具備一系列對世界和新生事物的認知和約束法制下,閉關在當時的狀況下不失為一個消極但卻能自我保全之策。那麼我們總結一下、相比於國際形勢,康乾盛世還算是一個盛世嗎?
我再來分析清初對於農本經濟和吏治的三大影響較深的政策。
首先是明清時期的官員俸祿,相比於經濟發展來說簡直能用荒唐來形容,明朝萬曆年間正一品太師太保一年俸祿精米八十七石,一石約為200斤(咱們算籠統數字)一兩銀子約可買400斤也就是兩石,也就是說每月俸祿折合銀子,一品大員不足百兩。清初稍微寬鬆些,有雙俸正一品180斛米,相當180石,額外有俸銀180兩,合計折合白銀約為300多兩,還得自費朝服,自行置地建府養下人。由此可知明清官吏處在相對清貧的情況,可是民間盛傳一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那麼錢從哪來就不言而喻了,無非是官商勾結壓迫百姓。
其次是康熙五十年訂下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賦」直接就把後世的稅收整個就卡死了,看上去是有利於百姓,可是在當時的體制下。只是肥了官吏和奸商地主,同時讓政府寸步難行,國庫無餘錢投放建設刺激經濟,到了雍正年間對吏治進行了一番血洗,主要是清除八爺黨和肅清康熙遺留下的吏治爛攤子,開啟了養廉銀子,根據各地經濟發展的程度衡量通常為官吏本身俸祿的10倍到100倍。例如一品大員年俸180兩,養廉銀子1.6萬兩。一邊重刑懲貪,一邊舒緩官員財政拮据,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百姓壓力,刺激了國家收入。可是這個和「永不加賦」是相抵觸的,只會加劇民富國窮,而這個民是指大地主商人,而非基層佃農,激發了圈地越發嚴重。
上一篇:乒乓球如何练削球?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