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书法的最高境界不是技法而是文化?
书法,技法,文化为什么书法的最高境界不是技法而是文化?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虽然技法是行为、手艺范畴,但也有高低之分,所以即使不同书者,用同样纸张和笔墨,写兰亭序,因技法不同所体现的艺术水平肯定不同。传说,王羲之出门题书于壁上,其子王献之故意抹去一些字,然后自己临摹补上,自以为写的不错,王羲之回来看见壁书叹气道:“我走的时候真是喝醉了,有些字写的太糟。”这说明技法上子不如父,也表明技法其实也是一幅书法作品好坏的关键因素。
所以,从以上分析认为,书法的高境界取决于作者的学识涵养、业道的修行、修心,还应包括行为的修炼,即作者的个性、习惯以及技法范畴。即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是为书法的高境界。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邀问,我的理解是,技法是硬件,文化是软件,只有软硬匹配方可得上品。仅有技法是匠人,只有文化是丑书,两者缺一不可。如何得到高度统一又协调,唯有勤奋加努力!共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书法的最终目的是传播和承载中国文化的精粹,只有你的学识人品,文化内涵,道德修养,文化底蕴的渊博,才能让中国的书法,文化,远远流长!从而展现出中国文字的伟大,书法独特的魅力!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牛皮吹得挺大,当今书界,谁的技法达到了顶峰?还文化?什么文化?臆造的丑书文化吧?要这么说,二王颜柳欧赵都应该是没文化的人吧?你们先把普通境界搞好就不错了,不要侈谈最高境界,现在中国书界还没人够资格谈最高境界!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书法的最高境界不是技法是文化?这个说法大错特错也,书法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技法和文化的合二为一才对,缺一不可。书法中的功夫分为字内功夫和字外功夫,技法就是字内功夫,文化修养属于字外功夫,纵观古今书法大家无一不是二者相结合的高手。
字内功夫-书法的技法
书法的技法我们熟知的无非就是:笔法、结体、章法,如果再扩展一些还有书法的创作技巧,书法的理论知识和书法的鉴赏能力等等。
书法的技法说起来简单,练起来可不容易,举个例子单说笔法,就有起笔、行笔、收笔三个阶段。起笔又有露锋和藏锋之说,行笔的过程有中锋运笔和侧锋运笔的分别,收笔还有回锋和出锋之说,转折处的用笔有方折和圆转之分,还有折笔和翻笔的讲究。
在结体方面要处理好疏密、松紧、避就、向背、攲正、内擫与外拓、平正与险绝等种种关系。在章法方面要处理款识、字距、行距、字体的大小、笔墨的粗细、布局的疏密、墨色的浓淡等等关系。
字外功夫-个人的文化修养
如果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书法家,光有字内功夫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也就是要加强字外功夫。苏轼就曾经说过:“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清代的书法理论家杨守敬曾经提出书法的“二要”:“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二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
书法讲究“书如其人”,书法家的学识和修养直接关系到作品的优劣,所以我们练书法的朋友们,在学习书法技法之外,还需加强字外功夫的修炼,例如唐诗、宋词、古代文学、文字学、美术、篆刻等。
书法的技法是书法创作的基本功,没有这项基本功是成不了书法家的,古今有文化的人多了去了,但不是每一个人都是书法家。
举个例子:米芾与欧阳修,两个都是北宋的名人,论文化米芾肯定比不了欧阳修的,但论书法欧阳修是比不了米芾的,因此米芾成了“宋四家”之一,后世学米芾的书家众多,但很少有人去学习欧阳修的书法。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在我们眼中的,所谓的中国古代艺术门类其实有很多并不是以学科、类别之间的区别作为衡量尺度的,而是以人的身份作为衡量尺度的。“身份”这个词不仅由你的出身、家族、血缘来决定,而且它往往和你所从事的行业相关。
比如以前旧社会,按照旧社会的落后眼光,那些唱戏的和街头卖艺的,比如说相声、杂耍的,都属于三教九流中的末流,是属于社会最底层;与之相反,文人士大夫们的艺术活动,比如吟诗作对、舞文弄墨,就会显得“高”出其他人一等,他们也是那个时代社会中的高层人物。
而以现代社会的眼光来看,那些杂耍、杂技、相声和戏曲京剧,他们与书法、诗词可能是旗鼓相当的,甚至在某些方面要超越诗词书法,他们在艺术上的地位几乎没有什么区别。所以,按照以往旧的眼光来看待这些艺术价值的高低,是非常不公正的事情。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