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唐朝安史之乱后为什么会造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藩镇,节度使,安史之乱唐朝安史之乱后为什么会造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诸如安史之乱怎么起兵、怎么打仗、最后怎么平定的,这些众所周知的事情不再赘述。
所谓有问有答,我仅对应安史之乱之后的藩镇割据的问题谈一谈看法。
说起安史之乱的平定和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割据,不得不提的一个人就是李泌!!此人年少玄宗时期即有才名,收到过文坛盟主张说的赞赏。和唐肃宗很早就相识关系很好,也曾力保过代宗,在德宗时期也曾献计献策短暂任宰相。可谓玄、肃、代、德四朝元老,但他一生崇尚老庄之道,无意功名富贵,在肃、代两朝数度坚辞宰相之位,最后在德宗时期是为国家计不得已出任宰相,当然也正因为他好黄老之学,不被后世道貌孔孟程朱之辈所重,因此其名不显,否则以他的功劳和能力不说比姚崇宋景吧,至少也要和裴度名气一致吧?
好吧,进入正题。安史之乱后平乱的不彻底根源:玄宗、肃宗,骨子里抱着开元盛世的骄傲不愿意放下,短时间被叛军夺取两京不能接受急于收复两京。
洛阳刚丢失时。玄宗震惊,不顾一切要求尽快收复洛阳,其不顾领兵大将劝阻的急迫之心可见一斑?直接导致高仙芝、封长清、哥舒翰三员名将(这三位的分量在当时明星级的,水平也很高)陨落,随即,长安尚且不保遑论洛阳?
后来的肃宗呢?大体也是这个心理。当时的李泌跟肃宗献策,计策的前半部分执行的还可以,收复长安继而收复洛阳,可惜还是因为太急于找回尊严、急于收复二京,导致没有彻底根除。
当时提出的战略是:一、牵制、歼灭。使李光弼守太原,出井陉;郭子仪取冯诩,入河东,隔断叛将,使之不敢南移一步。又令郭子仪开放华阴一角,让叛军能通关中,使他们北守范阳,西救长安,奔命数千里,劳损其精兵。而唐军常以逸待劳,剪除其弱卒。再将各路兵马齐聚扶风,与朔方军共同平叛。二、直捣巢穴。命建宁王李倓为范阳节度大使,与李光弼互为犄角,以攻取范阳。叛军失去根据地,必将身死于河南诸将之手。肃宗统统照他的计划行事,后来都不出其所料。这便是李泌的\"挫其锐,解其纷\"的战略运用。但可惜的是肃宗急功近利,急于收复二京,甚至刚刚收复长安,洛阳还在敌手就急着请回上皇李隆基。
正是李泌计策的后半部分没有执行,没有听信李泌的建议,致使河北没有彻底肃清的情况下就同叛军(史思明等)议和诏安,此为第一次议和,官军未进入河北藩镇腹地。
后来史思明再次反叛也是必然的,因为官军根本就没有进入河北叛军的根据地。随后的郭子仪几十万大军在相州吃了大大的败仗,之后借兵等等总算史思明父子败了,再没人敢称帝。再一次诏安(田承嗣等众将),官军这次也没有进入河北地区,田承嗣等众将不再称帝乐的做土皇帝。
安史之乱彻底平定后百年间,藩镇割据不断,皆由前因。百年间藩镇父子相传、势力错综复杂,各藩镇间可以相互攻伐,一旦中央想削藩便一致对外。即使后来的宣宗、武宗一度小贞观、小中兴的,最后也都功亏一篑。 当代的我国邻居缅甸的割据情况可以了解下,就可以体会到宣宗、武宗这些想有作为的皇帝为什么振作到40多岁,开始酗酒性情大变了,实在是无奈、心累啊!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
原因有四个。
一是时间久。
安史之乱前前后后,用了八年时间,且这八年之间,唐朝经历了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三代人的努力。对于古代来讲,八年时间三代人,相当于政治体系发生了崩盘,而后来的唐朝皇帝,又没有出现一个像汉武帝那样雄才大略的人物,局势只会越来越差。
二是地域。
安史之乱的爆发点以及战斗地点,都是北方的雄关重镇,这些地方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等到收复之后,国家为了稳定,得耗费大量钱财,财政吃紧。
同时暴乱发生后,有钱有势的人,会举家迁徙,唐朝的经济中心,从北往南,发生了偏移。
三是不信任。
安史之乱发生后,唐玄宗虽然派了兵马去镇压,但是大将身边,都有个太监作为监军,这让将领们怎么想?信任是相互的,皇帝不信任将领,将领绝对会留一手,一旦留了一手,双方就会有隔阂,对于将领来说,反正是打工,为什么不给自己打工呢?
四是皇帝本身。
洛阳潼关等重镇被攻破后,唐玄宗想都没有想,直接跑了。皇帝带头跑,这在通讯不发达的古代,安禄山史思明等人,绝对会制造不利于皇帝的言论。
而且,平定安史之乱,皇帝都没怎么出马,用的是藩镇去打藩镇,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大家都懂,真正替皇室卖命的,会有多少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感谢邀请,我是秘闻君,你想了解秘闻野史都在这里,记得点击关注哦
众所周知,公元755年是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重要一年,这一年是安史之乱的起点,此后八年间,唐朝被安史之乱拖垮,虽然剿灭了叛军,但放眼一看,全国各地都是藩镇割据,朝廷都拿这一情况没办法。
但这一现象很是奇怪,古代封建王朝的中央集权思想是日益加深的,任何一个有作为的皇帝都不可能容忍自己手下有这么多不听指令的军阀存在,而底下的军阀们在拥有实力的同时,野心也会进一步膨胀,但偏偏这一百五十多年里,只要一造反,很可能就把皇帝推翻。
但奇怪的是,这一百五十多年,皇权和藩镇势力虽然互有争斗,却还能保持平衡,甚至最后导致李唐灭亡,还是因为黄巢农民起义导致各方失衡。这又是为何呢?
和朝廷分庭抗礼的藩镇是怎么形成的
藩镇割据并不是唐朝建立之初就有的,唐初,政府采用了“道州县”三级制,同时在边地上设置有守捉、城、镇、军,总称也为道,但从李世民开始到武则天、唐玄宗,唐一直在开疆拓土,疆域辽阔难以有效管辖。
特别是里长安最近的吐蕃,最为强大和危险,于是711年,贺拔延嗣被任命为凉州(治今甘肃省武威市)都督,专门防范吐蕃的入侵,河西藩镇成为唐朝第一个藩镇。而安禄山的卢龙镇,也是为了抵御北方契丹、奚等少数民族而设立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