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唐朝安史之乱后为什么会造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藩镇,节度使,安史之乱唐朝安史之乱后为什么会造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从此以后藩镇制度便和中枢的南衙(朝堂官僚集团)北司(控制中央禁军的宦官集团)一起,成为大唐的三大支柱之一,皇权利用其互相平衡制约,有效地维护了帝国统治百年。
而且藩镇真正遍地开花,还是在安史之乱之后,据统计晚唐时藩镇达到了89个之多。这是因为当时中央征兵是从南北朝继承下来的府兵制,这种制度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平时为耕种,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而地方节度使为募兵制,军饷由地方筹措,招募的都是些流氓地痞居多,当兵就是为了吃口饱饭,加上长期和边地少数民族打仗,战斗力比中央的府兵强得多。
因此安史之乱开始后,中央完全抵挡不住,只能让地方勤王,并且下放权力,让地方自主募兵,这样更多的节度使就出现了。
藩镇割据和以往的地方诸侯为啥不一样
藩镇割据有三个特点,第一是父死子承,虽然是中央不承认的,但有时候也没办法,不同意随时会造反的;第二是不向地方交税;第三是兵权自己把握。虽然藩镇类似地方小政权,但和唐前后朝代中的侯国并不一样。
首先,藩镇的自治权并没有那么高。唐朝最刺头的节度使主要为卢龙镇(幽州镇)、魏博镇、成德镇的河朔三镇。但即使是这三镇,在中央对外征战中,也仍需派军出粮;同时,中央推行各种政令时,藩镇也要推行,比如晚唐的两税法;此外,藩镇里的官员中央可以任免。
其次,藩镇割据的体系和诸侯国不同。诸侯国虽然是割据一方,地方政权,但仍是自上而下一个组织体系,诸侯就是地方上的皇帝,这一片区域全部听命于一人。但藩镇割据就不同了,它是一个中国历史上产生的一个新的组织体系,是一个自下而上形成的组织。
很多人以为藩镇的不稳定因素是来源于藩镇的节度使,节度使有了政治野心,就会威胁到中央,其实不然。
当时唐朝很多藩镇都发生过士兵哗变,杀掉节度使另立他人的事情,根本不经过中央批准。甚至还直接在长安发生哗变,比如唐德宗时期的泾原兵变。
德宗建中三年(782年)皇帝李适开始削藩,当时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其子李维岳要求继承(当时的藩镇大多数都是父子兄弟相继承,朝廷无可奈何),被唐德宗拒绝。于是李维岳联合魏博、淄青、山南东道等镇起兵谋反。
到了783年,官军作战不利,皇帝下令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率五千士卒抵长安转道去征战。谁知后勤工作太差,泾原军原以为到了长安后会得到封赏,结果德宗派了京兆尹王翃去慰问军队,王翃一个文官,对这件事的认识程度不够,结果招待工作极差,引起了士兵们的哗变,姚令言苦言相劝,众将士不听,姚令言派人火速报告德宗。李适听到后大惊,马上命令赏赐布帛二十车前往安抚军队 。结果慰问团刚到,叛军已经斩断城门,陈兵丹凤楼下了,皇帝赶紧出逃,躲到了奉天(今陕西乾县)。
泾原兵进城后,废掉姚令言,推举原来的幽州节度使现在的检校太尉朱泚当了新皇帝,国号大秦。一时间华夏大地上除了有四个王、两个皇帝。最后德宗还是靠其他节度使起兵勤王和妥协,才稳定了局面。
为什么各地节度使还会勤王呢?这是因为大家还尊李唐为皇帝,认为其还具有政治合法性。可见,藩镇问题的核心不在节度使,而在他们麾下的骄兵。这些全无畏上之心、忠诚之念的骄兵,陡然裁撤势必激起大乱,以中枢财赋供养更是无底洞。但也正是因为他们是从底层上来的,就没有了政治侵略性,他们唯一的要求是物质上的吃饱穿暖,因此唐政权可以利用藩镇,对各地方进行制衡。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论唐代藩镇局面之根源 笔者以为 存在着三方面的因素 而这三方面又相互联系而存在 促使唐代藩镇根源的出现 一即大肆任用胡人为将 缺乏汉化教育 二即制度上的缺陷 三即对安史后患未能肃清与功臣的分封 论述如下:(因为涉及民族问题 所以此时立场 但以当时历史背景而言)
一、胡人充将 缺乏教育
唐代国家值唐明皇时期 帝国一度繁盛 而疆域又力求对外扩张 于是在帝国边疆有了安西 北庭 河西 河东 陇右 朔方 平卢 范阳 剑南 岭南五府十道节度经略使 以突厥(母突厥人)安禄山兼带平卢 范阳 河东三道节度使 回纥李献忠 突厥安思顺先后任朔方节度使 突厥哥舒翰任陇右节度使 牂柯赵国珍任黔中都督 实为黔南节度 高丽高仙芝任安西四镇 其中具有胡人籍贯的将领占据了十之六七 其将领是胡人 下辖兵丁亦多有胡人存在 根源便随着安史二人叛乱而埋下 而后来没有被肃清的安、史旧将与功臣又被封为节度使
他们之中的很大一部分并没有受到来自于国家的汉化教育而远离“王化”
《旧唐书·卷一百二十九·列传第七十九·张弘靖传》谓张弘靖充幽州 卢龙节度使而入幽州故事 曰:“弘靖之入幽州也,蓟人无老幼男女,皆夹道而观焉。河朔军帅冒寒暑,多与士卒同,无张盖安舆之别。弘靖久富贵,又不知风土,入燕之时,肩舆于三军之中,蓟人颇骇之。弘靖以禄山、思明之乱,始自幽州,欲于事初尽革其俗。” 从其中可见 当时的幽州并不得到教化 而张弘靖欲上任之后“尽革其俗” 即先从风俗文教开始抓起 说明当时燕幽一带汉化极有缺乏 而且因为情况并不只是在玄宗时期造成 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唐太宗时期所实行的“华夷一体”政策 这种政策将大量的各族胡人内迁 但是并不实行汉化教育 以至于内迁之处的汉人反被对方胡化 其中尤其严重的便是河北一带
《旧唐书·卷三十九·志第十九·地理二》谓“自燕以下十七州,皆东北蕃降胡散诸处幽州、营州界内,以州名羁縻之,无所役属。安禄山之乱,一切驱之为寇,遂扰中原。”
《旧唐书·卷一百八十·列传第一百三十·史臣语》谓:“彼幽州者,列九围之一,地方千里而遥,其民刚强,厥田沃壤。远则慕田光、荆卿之义,近则染禄山、思明之风。二百余年,自相崇树,虽朝廷有时命帅,而土人多务逐君。习苦忘非,尾大不掉,非一朝一夕之故也。”
《新唐书·卷一百四十八·列传第七十三·史孝章》谓史孝章“称道皆《诗》、《书》”与河北的风俗完全不同 李愬当时改任魏博节度使 史孝章竟然想做文职工作 这让李愬很是惊奇“愬奇之” 他对“粗武”的父亲劝谏说:\"大河之北号富强,然而挺乱取地,天下指河朔若夷狄然。”
《新唐书·卷二百一十·列传第一百三十五·藩镇传》谓安史分封以后河北局势:“遂使其人自视犹羌狄然。.......讫唐亡百馀年,卒不为王土。”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