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林则徐去世时指天直呼三声“星斗南”,林则徐想表达什么?
林则徐,星斗,鸦片林则徐去世时指天直呼三声“星斗南”,林则徐想表达什么?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1816年林则徐以翰林院编修派充江西乡试副主考,1819年又派充云南乡试主考。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2月)林则徐返京后参加了两广总督陶澍创办的宣南诗社。宣南诗社尽管是由一群诗人文人组织起来的,不过在讨论诗歌之外也探讨国家时政。当时林则徐就对涉及国计民生的问题表现得颇为关心。之后林则徐又历任江南道监察御史、浙江杭嘉湖道、盐运使、江苏按察使、河南布政使、东河道总督等职务。
林则徐在任上注意农田水利、整顿盐务、兴办河工、筹划海运、放赈济贫。林则徐以国计民生为大计积极铲除弊政:他曾亲自实地查验山东运河、河南黄河沿岸工程并据此提出改黄河由山东利津入海以根治水患的治河方案。后来黄河自然改道由山东入海证明林则徐的思路是正确的。道光十二年(1832年)林则徐升任江苏巡抚后与两江总督陶澍共事合作亲密无间。
林则徐在江苏巡抚任上曾与陶澍会奏主张严禁鸦片。这时的林则徐已逐渐意识到鸦片正成为危及国计民生的严重弊害。道光十八年(1838年)九月林则徐在入京觐见道光皇帝时痛陈鸦片对国家百姓的毒害。正是林则徐的坚持使道光皇帝下定了严禁鸦片的决心。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1月广州城的大街小巷都在热议一件事:朝廷派来的钦差大臣林则徐就要抵达了。
钦差大臣林则徐来广州干什么呢?答案是来禁烟的。鸦片烟对中国人身体毒害以及衍生出来的白银外流等问题早已成为尖锐的社会问题。多年来以林则徐为代表的一批有识之士一直在向道光皇帝痛陈禁言的必要性。这次道光皇帝终于下定决心派林则徐前往广州禁烟。林则徐抵达广州后致信各大洋商要求在三天内上缴所有鸦片。这早已不是清政府第一次查禁鸦片了。
长期以来洋商们早就摸清了中国官府的“规矩”:只要银子给到位就没搞不定的事,然而自从林则徐到来广东以后一切似乎都要变了。林则徐放出了狠话:“:鸦片烟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三日之期过后林则徐立即派人催逼,还把一两个行商抓起来开刀问斩。看到势头不对的洋商赶紧交出来1037箱鸦片以期息事宁人。1839年3月22日林则徐下令传讯鸦片走私犯颠地。
此人与查顿、马地臣都是当时应该著名的鸦片走私贩子。林则徐知道此人是祸首之一,因此有心将其审办以儆效尤。颠地接到传讯谕令后针锋相对提出要林则徐颁发亲笔护照担保他能24小时内回来作为条件。林则徐自然不肯答应这样的条件,而英国方面则拒绝将人交给林则徐。3月24日林则徐下令中止一切中外交易。随后林则徐派人将位于广州城外西南角的商馆重重封锁,同时撤退商馆的仆役并断绝供应。
如此一来就使整个商馆区成为了孤岛。生活在商馆区的360名外国人相当于被变相拘留。英国驻华商务总监督义律得知此事后进入商馆区与被困的英国人进行交涉。当封锁持续到第三天时义律向清政府表示愿以英国政府的名义劝告英国商人将鸦片交给他后再转交中国。3月28日义律按照约定将20383箱鸦片上缴,次日林则徐开始逐步解除对商馆区的封锁。
随着收缴鸦片工作的顺利推进使林则徐在5月2日下令全面解除封锁:除了16名鸦片商贩大佬以外的其他外国人都可以离开广州。5月22日鸦片收缴工作终于得以如期完成。林则徐对16名鸦片商贩大佬也并未进行严惩,只是要求他们写下以后永不再踏足中国的保证书后就将他们释放了。5月24日最后一批英国商人在义律的陪同下离开广州。林则徐则命人将收缴的鸦片清点后准备集中销毁。
1839年6月3日广州虎门山下搭建的观礼台上戒备森严、旗帜招展。午时过后林则徐一声令下标志着硝烟工作正式开始:工役们将一箱又一箱鸦片逐一切割后放入事先挖好的巨大硝烟池中。等鸦片浸泡一段时间后将石灰倒入硝烟池中,再用铁锄、木耙反反复复不断进行搅拌,从而利用石灰遇水便沸的原理将鸦片溶解于水中。最后工人们打开闸门放入海水冲走混合有鸦片的石灰水。
接着再放入第二批鸦片按同样的方法进行销毁。到当天日落之时已按这样的方法销毁鸦片170余箱。此后硝烟工作继续进行了二十天。至6月23日已销毁全部鸦片19187箱又2119袋。虎门销烟大大增加了中国民众对鸦片危害性的认识,使很多人看清了英国向中国贩卖鸦片的本质,唤醒了中国人的爱国意识。 禁烟英雄林则徐因此被中国人民奉为民族英雄。
民国时期一度将虎门销烟开始的6月3日被定为不放假的禁烟节。如今屹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上第一块浮雕就是“虎门销烟”。林则徐不仅是中国的民族英雄,也是世界禁毒史上的一位英雄。1997年11月19日一座高3.2米的林则徐铜像被树立在了纽约曼哈顿东百老汇大街的且林广场。铜像的红色花岗岩基座上刻着用汉字写的“世界禁毒先驱”和用英文写的“禁毒战争先驱”。
1999年纽约州政府将铜像所在的且林广场改名为“林则徐广场”。曾经震惊中外的林则徐就这样成为了世界禁毒的榜样。林则徐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禁烟英雄,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在禁烟过程中意识到国人对外国的情况几乎一无所知。林则徐认为要更好地与侵略者作斗争首先必须做到知己知彼,所以他急于改变国人对外国情况一无所知的状态。
林则徐在禁烟过程中开始有意识有目的地收集外文报刊、书籍进行翻译以求获得有价值的情报。林则徐通过分析外国的政治、法律、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逐渐萌生出“师敌长技以制敌“的思想。林则徐为进一步加强国人对外国的认识就亲自主持并组织翻译班子翻译外国书刊:林则徐组织人把外国人讲述中国的言论翻译成《华事夷言》作为当时中国官吏的“参考消息。
与此同时林则徐还将英商主办的《广州周报》译成《澳门新闻报》。林则徐为进一步了解西方的地理、历史、政治等各方面情况又将英国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翻译整理为《四洲志》。《四洲志》记述了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和历史,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相对完整、比较系统的世界地理志书。林则徐还因为组织人编译了《国际法》而被誉为“中国近代外交事业的先行者、中国国际法学的开山者”。
当然林则徐作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仍无法脱离时代的束缚。林则徐在收集西方世界的情报时也曾出现过把一些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当真的现象:比如林则徐一度曾相信洋人的膝盖是不会拐弯的,所以在战场上只要一倒下就再也站不起来了。直到他亲眼见到洋人后才修正了原来的错误观念。林则徐在禁烟的同时也积极备战:林则徐在广东增设炮台、训练水师、招募水勇。
道光十九年(1839年)下半年林则徐在广东先后取得九龙之役、川鼻官涌之役等反击战的胜利。然而不久以后林则徐所面临的形势就迅速恶化起来:道光二十年(1840年)6月英军派舰队封锁珠江口并进攻广州。由于林则徐在广州严密布防,所以英军的进攻未能得逞。英军受阻后沿海岸北上于7月5日攻占定海,8月9日抵达天津大沽口的英军直接威胁到了京城的安全。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