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孩子写作文像流水账,怎么改善呢?
孩子,流水账,自己的孩子写作文像流水账,怎么改善呢?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我的回答结束了,希望可以给您带来帮助。谢谢大家!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小学生写作文,避免写成流水帐,应用以下方法指导孩子。
一格式指导。
什么文体,什么格式,记叙文,时间,地点,人物,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过程,这些格式是必须给孩子指导好的,和孩子练字田字格一样,格式基本功,是避免流水帐的有效方法。
二内容指导。
把不符合文体的句子,从格式内容中拿出,补上内容需要的句子。
三结构指导,
小学生作文,一般的让孩子分四段,让孩子学会分段,也是避免流水帐的好方法。
中心指导,
无论什么文章,让孩子明白写的什么,什么内容,什么目的,让孩子言之有物。
艺术指导,
美文,让孩子学会审美,即美化文章,大道理不用说,和孩子说像片为什么美图后好看,孩子就全明白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除了老师的要求,平时多阅读好的文学作品,接受文字的熏陶,鼓励孩子多说多表达,时间长了,孩子慢慢就有所改变。
不过,孩子们开始学习写作文,大多数都是在记华丽的流水账。其实,这也不奇怪,因为孩子的语言表达和社会认知,还不足以能达到描述准确有条理。最初的记录,能够做到详尽,无错别字已经很好了。写作文的六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些都交代清楚,就是最基本的要求。他们积累的词汇量还比较少,所以不能操之过急。
注意以下三种情况:第一,没有事情经过的细节,写不出情节,因而字数不够;第二,语言组织混乱,句子不通畅;第三,没有成文思路,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混乱。不同的流水账,其解决的方法也不同。如果是第一种情况,要训练和解决的是孩子的观察能力、感受能力和情节构建能力;对第二种情况,要培养的就是语感;对第三种情况,就以成文思路为主要方法。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因为不喜欢,所以没有写作热情,一被布置写作文,就像是在被动、被迫地完成自己不情愿的任务一样,只求草草了事、蒙混过关,不求深入思考、精细打磨,自然也就容易写成严重缺乏情感投入和认真构思的流水账。
所以,很多家长会苦恼,自己的孩子明明看起来很灵光,一点儿也不笨,可为什么就是写不好作文呢?其实,很有可能不是孩子写不好,而是孩子不喜欢写,所以压根儿就没用上心思。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这话一点儿也不假。
中国著名作家巴金说过:“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这正好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说要写好作文,投入发自内心的热情和喜爱很重要。
天赋或许与生俱来,但持久的才华,却不仅仅只靠天赋支撑。
要成为伟大的作家,热情和天赋都需要经历持续的训练和磨砺,才能更自然融洽地结合在一起,达到浑然天成的境界,让读者以为,那是卓越的才华在闪现。
但其实,才华背后真正起作用的,是坚持训练的“笨功夫”。
对初学写作的孩子来说,所谓天赋过于缥缈,有天赋自然是好,但天赋欠缺,也不是大问题,首先要呵护的,应是基于内心真实情感的表达意愿,这才是能坚持训练的动力。
和表达技巧相比,表达的热情对孩子来说,其实更重要。
每个孩子都有内心的火焰,表达是孩子的天性。可是,很有可能正是因为大人的一些疏忽,让这些小小的火苗,在不断经受绽放的考验。
对写作文来说,“挫折教育”太多了,孩子内心的表达愿望,就会渐渐熄灭。
有些家长会发现,孩子刚开始训练看图写话时,虽然可能写跑题了,但偶然还是能写出一些灵动的句子,可是,随着孩子对格式等套路的日渐熟悉,写话的准确度和得分虽然渐渐提高了,但是,孩子写出的句子,却好像越来越普通,很少再会有那种让人眼前一亮的“神来之笔”。
然后到写完整的作文时,问题便可能越来越明显,好像曾经有过的那种机灵,都不知道消失到哪里去了,无话可说的情况,却出现得越来越频繁。
都说“文无定法”,所以,很多人觉得,教孩子怎么写作文,就是在禁锢和扼杀孩子的天性。
尤其是那些对写作充满热情的作家。
他们充分体会过那种全身心投入到忘我的写作状态,经常沉醉在那种深入写作,直到笔下人物仿佛有了真实的生命,不再受自己笔端控制的欲罢不能的自由境界,对利用各种条条框框帮助孩子炮制作文,是很难理解,也明确表示反对的。
但事实上,很多培训机构和作文指导书上提供的训练方法,也正是条条框框,像公式一样,套用起来并不难,“见效”却很快。
从商业效果看,这样的速成,的确能有效暂缓家长们对孩子写作困难症的焦虑。可是,这种炮制作文的方式,其实是存在很多问题的。
短时间看来,套公式一般的写作,虽然是能“帮”孩子快速拼凑出一篇作文,但坚持下去,往往又会发现,孩子竟然是越来越不会写。写出来的作文,也越来越僵硬,越来越刻意,看不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也缺乏独特之处,更有甚至,连基本的语句通畅都做不到了。
这样去应对要求更高的考试,显然是没有优势的。
什么样的教育是有效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
如何帮受教育者认识自己?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其实,这是很多教育家们的共识,教育的目的,不是对知识的机械记忆,而是通过对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开启思想的闸门。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