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当年吴三桂兵力是清军的2倍之多,为何最终选择投靠清朝?
山海关,清军,明朝当年吴三桂兵力是清军的2倍之多,为何最终选择投靠清朝?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这个时候,关宁军上下的核心诉求是和吴三桂相同的:即首先要保住性命,必须站在胜利者一方,其次是要保全自己已有的财产地位,最后是要取得更高的荣华富贵。
所以他们也支持吴三桂两面押注。
一开始吴三桂说咱们去投大顺,大家觉得反正不亏,部队很利索地执行了,没有发生什么问题,这是一种符合传统的军阀思维的军阀部队的正常选择。京城里换皇帝了,关我们什么事啊?我们继续当兵吃粮,谁给我们发饷我们就替谁砍人。管他天下姓朱还是姓李呢?谁给我们粮饷,我们就跟谁。
但是走到半路的时候,京城里不断传来各种对大顺朝不利的传言,什么殴打官员,逼迫士绅捐款。让吴三桂又觉得投降李自成不太妥,就又跑回了山海关。
这其实是一步臭棋,要降清,那就应该一开始就说降清。朝令夕改的,只会损害自己在部队中的威信。事实上,吴三桂的做法也的确造成了思想混乱,有一些本来和他同行的官员,比如辽东巡抚黎玉田,直接逃走了。
回到山海关后,面对来追杀他的李自成,吴三桂只坚持了一天多就抵挡不住。这其实并不是关宁军的战斗力烂到了这种程度,而是由于军无战心。大家都彻底被这个局势搞糊涂了,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打仗,要争取什么前途。而且还看不到胜利的希望。
因此,关宁军中也就出现了一部分人向顺军倒戈的情况。虽然关宁军还不了解大顺,但是毕竟大顺有皇帝,有朝廷,有大军,有文官。关键是有钱,发了几万两军饷。
吴三桂不傻,如果这种情况下维持下去,部队很快就会崩溃。下面的人兵变干掉他,也不是没有可能。
于是,吴三桂在这个时候,只能搬出另一个强有力的朝廷来背书,断选择投降清朝,以维持自己对军队的控制力。
就在部队要崩的当天早上,吴三桂亲自到清军营中请求清军出兵,这次不再与多尔衮讨价还价。多尔衮也很爽快,挥军入关。立马击溃了顺军。
顺军退走后,关宁军中的不满情绪也就立刻被压了下去,上上下下不再犹豫。因为打了胜仗的将领永远最有理。眼见清军打败了顺军,关宁军自然也就认为跟着清军会更有前途了。吴三桂的判断果然英明,吴三桂之前的做法不管有多不靠谱,这时都无所谓了。
而如果吴三桂这个时候再朝令夕改,他的下场你懂的。都不用多尔衮下手,估计关宁军内部就把他解决了。
这种情况在后来很常见。一个将领在明、清之间横跳,都是不得好死。部队很快就丧失了战斗力。远不如效忠清朝时有凝聚力。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吴三桂是个汉奸混蛋无疑,但是他的兵力要是真有清军的两倍多,那么也不会投降了。
清军入关是顺治五年,也就是公元1648年,这个时候八旗壮丁共346931人。其中满八旗壮丁55330人,蒙古八旗壮丁28785人,汉八旗壮丁45849人,另外包衣阿哈尼堪壮丁216967。八旗虽然做不到全民皆兵,但是两丁抽一还是没问题的,必要时候还可以三丁抽一,这样清军即使只算八旗,也可以抽出6、7万战兵,加上包衣,那就是16、7万人了。
而吴三桂的的部队根据史料记载是有“五万众”,不过这个是总兵力,战兵的话占比一般不会超过一半,那么最多就是2.5万的战兵,此外吴三桂当时还招募了乡勇3万多人,这样总兵力大约8万,不过乡勇的战斗力比较差,实际派不上什么用处。
当然,多尔衮入关的时候并没有大规模动员,他所率部队大约是10万人。如果吴三桂依托山海关等要塞,加上大炮,而且明朝没有灭亡,有关内的不断增援,那么击退清军进攻问题不大的。不过在李自成进京以后,依靠山海关这个孤城是没可能长期抵抗的,军心士气不去说他,武器和弹药也是问题,所以吴三桂必须在降清还是降顺之间选择一个。
开始吴三桂还是多少要点面子的,毕竟投降鞑子太难听,不过李自成在京城拷掠明朝降臣后,吴三桂就迅速反转,改投了清朝,这也是他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至于陈圆圆什么的,不过都是借口而已。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反正和陈圆圆没关系。
吴三桂并没有两倍于清军的兵力,即便有也打不过清军,更何况当时清军的火炮部队,无论装备质量、数量、铳手专业性(葡萄牙铳师培训一年),都已经丝毫不逊于明军了,火铳、佛郎机也是如此。
《明季北略》:“吴三桂欲倡义复仇, 以众寡不敌, 遂亲往大清国请兵十万, 为朝廷雪耻。”吴三桂请兵的数量是10万,但多尔衮只带6万人,满清骑兵确实战斗力爆棚,如果多尔衮玩阴的,6万人足以把李自成和吴三桂一锅端,而且真正参战的只是阿济格、多铎各率的2万精骑,共4万人。劣势是一昼夜急行军,体力消耗过大。
吴三桂的兵力,根据各种史料上的记载是2万-5万之间飘忽不定,募兵+溃卒+唐通兵=2万,我们就算他有5万兵力,三方势力中,部队数量最少,兵势最弱。兵势弱也与粮饷有关,虽然李自成刚给吴三桂4万两白银不久,但自吴三桂至底层士兵都对未来感到迷茫,军心不稳,只是还不到一触即溃的地步而已。
李自成开往山海关的兵力说法不一,且差异很大,有六万、十万、二十万、三十万、四十万之说,莫衷一是,经过深入分析,当时李自成的兵力不会超过六万。
吴三桂降清,国仇、家恨、陈圆圆都不是必然因素,甚至可以说放在一起都不能算是必然投降的原因,因为哪一样他都根本不在乎。究其根本在于吴三桂这个人到底自私到什么程度。虽然表面上打的是“复君父之仇”的旗号,其实谁都明白,吴三桂这个无君无父也不配谈什么爱情的人,脑中都是“自己”的利益,很纯粹的“自己”,没有别人,一个也没有。
无君
无君在于,崇祯十六年即经祖大寿暗通皇太极,虽未投降,但已经留好后路,话未说死,给了皇太极些许幻想,无异于保命之举。皇太极当时也并没有摸准吴三桂的“脉”,低估了吴三桂的野心,以为他是因为忠君而犹豫,其实吴三桂是在琢磨怎样才能达到利益最大化,皇太极和多尔衮打到山海关也不怕,碍于祖大寿情面,众多汉臣的关注,多尔衮不好直接动刀,情势不由人,你劝我就降,自身安全还是有保障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