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当年吴三桂兵力是清军的2倍之多,为何最终选择投靠清朝?
山海关,清军,明朝当年吴三桂兵力是清军的2倍之多,为何最终选择投靠清朝?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无父
无父在于,虽然吴襄被追赃助饷,受尽折磨,没有受到合作伙伴应有的优待,但好歹一息尚存,更有全家的性命也都攥在闯贼手中,吴三桂不会不知道,一旦他投降大清,李自成的报复手段肯定是灭其满门。事实告诉我们,很明显,吴襄的命他非常不在乎,甚至不想冒哪怕一点点的危险再去谈和尝试一下,最后还给将死的老父扣了好大一顶帽子:“父既不能为忠臣, 儿安能为孝子乎。儿与父诀, 请自今日, 父不早图, 贼虽置父鼎俎傍以诱之, 桂不愿也。”我们不排除吴三桂有效仿刘邦救父的意思,很可惜,吴三桂可以学刘邦,但李自成却不是项羽,亲手把父亲送上断头台的终究是吴三桂。
不可能具备的“爱”
诸多条件中,陈圆圆这一项其实是最无关紧要的。对吴三桂来说无论父亲还是陈圆圆都不比自己的性命和前途重要。冲冠一怒为红颜?冲冠一怒是有的,自己心爱的小妾被人家免费征用好多天,哪能不怒,收费也不行!但是为红颜而降清,绝不至于。吴三桂做为总兵官,军区司令一般的人物,真没见过漂亮女人么。
陈圆圆仅仅是其私利的一部分,同样是可以舍弃的,简单地说,有她更好,没她也行,不影响生存,但是倒向哪一方势力的问题却是性命攸关的大事。无非算是锦上添花陈圆圆,并没有人们传言的那么重要。
爱情?您容我扶墙缓一缓。对于崇尚利己主义到极致的吴三桂来说,爱情那东西属于奢侈品,消费不起,因为他只爱自己。一切种感情都不会影响他的判断和决定。
李自成招抚不力?
当然有这个原因,其实更多的是误判:
不能把李自成和刘宗敏的行为完全归为招抚政策的失误,因为也有误判的因素,他们都完全没有想到吴三桂于无耻方面,根本未设下限,做为大明的守将,把太子拉来没有震慑力,把你父亲的命抵在这儿也没有威胁作用,大老远的跑过来你吴三桂还敢递爪子,打就打吧,最可恨的是打了一天一夜最后好悬被多铎、阿济格废在当场。
吴三桂的野心\u0026多尔衮的狡黠
上文提过,吴三桂在崇祯十六年并没有接受皇太极的招降,皇太极却并不是太在意,松锦之战后,能入眼的对抗势力基本没有,相比祖大寿、祖大乐、洪承畴、卢象升、孙传庭这类军界大佬,吴三桂只是小虾米,无足轻重,所以对劝降并不怎么在意,况且绕入内地多次,山海关形同虚设。
吴三桂当时犹豫则是因为他要的好处太大,他自己心里也明白自己的分量,要不来太多好处,只能静待时机,吴三桂的梦想----黄河南北分治。直至多尔衮前来救援,吴三桂还是一如既往的条件,最后放弃是因为实在顶不住大顺军,多尔衮落井下石,让吴三桂放弃分治的念头,改为投诚,无奈之下,吴三桂只能同意,还好,多尔衮没骗他,骗他说可以分治,打跑李自成再反手给吴三桂一刀,那吴三桂哭都来不及,狡黠如多尔衮,还有2万人没动呐。
吴三桂的权衡与决断
崇祯举国之力尚且不能应付两线作战,自己孤城无援,坐吃山空,军心涣散无法抗衡任何一股势力,甚至可以想象多尔衮或者李自成城下纳降,关内就有士兵能反,没有根基难以存活。
当初吴三桂勤王无果,从关外赶来的他,刚刚行进到唐山附近,就收到了北京城破,崇祯殉国的消息,无奈折返占据山海关。
而李自成部队开进北京收取造反以来最为丰硕的果实,其间并没有忘记招降吴三桂,顺便提一句,本来吴三桂的野心李自成完全可以达成,因为分治是多尔衮给李自成的合作条件,但李自成未与理会。
吴三桂出于几点原因最终同意归顺:
投降大清后,地位过低,别说满蒙汉八旗,就是军功在身的孔有德、耿仲明之流都比他强得多,更别提洪承畴和祖大寿了。
和大明错误的民族政策一样,对少数民族,心目中的蛮夷还有着不屑。
虽然都是大明劲敌,但是归顺汉族势力相对心里压力较小。
从军以来,与大清的战斗不曾停歇,是敌人,是对手,甚至是仇人,心理负担偏重。
即便归顺闯贼,最初的心里还是想着南明王朝,只是因为不可跨越的阻断,让他无法联系而已。直至他自己决定死心塌地归顺大清,才放弃了扶持太子。
李自成所给的条件不可谓不诱人,不仅高官厚禄,还未正式归顺就给了4万两银子,救了吴三桂燃眉之急,否则恐怕不待大清、大顺两线夹击,自己的部队就已兵变四起。
吴襄以及一干眷属,一众同僚的书信,让吴三桂放松了警惕,觉得亲属、同僚们貌似过的很好。而一旦不降,亲属们性命堪忧。
吴三桂对大顺军并不了解,错误的高估了领导层的各方面能力,包括政治统治、资源统筹、人员使用规划、军力等等,以为又是一个升级版的朱明2.0,前景一片广阔。
吴三桂反悔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亲人、财物、小妾,而是透过这些事情,看到了大顺并非正规有序的成熟政权,比内廷规模较小的关外大清都不如,一盘散沙的管理外加一副土匪作派,坐拥天下了还忘不了抢劫。自己这么重要的角色,不好好拉拢,能说李自成没有战略眼光么,不久前还要高官厚禄给封赏,到如今连自己的家人都被清算,这嘴可是不大靠谱。反观多尔衮,沾满汉人鲜血的暴徒,但是对他吴三桂仁至义尽,说话算话,即便不同意吴三桂的条件也讲在明处,如果多尔衮也像李自成这样,那吴三桂早就不知道死了多少次了。
最重要的是,看这态势,自己去了也未必善终,李自成所作所为,让吴三桂感觉到了欺骗。如果李自成够聪明,还可以缓和一下关系,再次拉拢,随便找个人背黑锅就行了。
但是由李自成所做作为和知道吴三桂反悔的后续的举动来看,李自成真的非常有可能是在欺骗,本可补救但是却没有丝毫犹豫的果断发兵进攻,完全没把吴三桂放在眼里,根本不在乎吴三桂的重要性,由此可知那些所谓的高官厚禄是真是假。只想骗取山海关的他,对自己的军力太过自信的同时,也让旁观者看清了他那充满虚情假意的欺骗。
为什么说欺骗?李自成是智障么?明明知道要招降吴三桂,偏偏这么纵容下属残忍对其家属下手,摆明了就是假招降,可想李自成心里是有谱的,而吴三桂一旦到了北京,后果将会非常凄惨。旁观者清,吴三桂也很明白。
李自成行宫
在吴三桂看来,李自成是不能投靠了,如果也不投降多尔衮,那结果就是被两面夹击而死,这还不是最坏的结果,就怕不等来打就被饿死,更怕不等饿死,兵变就会爆发,别说吴三桂是个自私到极致的小人,就算他是天朝第一铁骨铮铮的汉子,也没机会战死城头以身殉国了。
山海关大战后,吴三桂已经没有了挑选的余地,为了活命,他放清兵入关,也就只能投降满清,献关后的他,作用大幅降低,为了体现价值,所以才呈虎狼之势扫清流寇,扼杀南明。
李自成失败的原因主要是部队素质良莠不齐,智囊团更是菜瓜一片。再有类似刘宗敏,只能同患难,不能共富贵,抵制李自成登基,竟然心怀抱怨喊出了“同是响马,为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