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十二生肖 > 起名杂谈起名杂谈
姓淳于的名人
姓淳于的名人-姓名学-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一场风波似乎就这么过去了,平息了、在别人看来,这种处罚是太轻了,但在漳平长自己看来,却是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免官就国,意味着昔日的权势随之失去,而这权势正是他取用不竭的“摇钱树”。如今“大树”倒了,财路断了,这对浑身浸透食汁的淳于长来说是无论如何接受不了的。他要作最后的努力,挽狂澜于既倒。然而他始料所不及的是,自己最后的挣扎,恰恰弄巧成拙,加速了自己的灭亡。
当时,红阳侯王立是皇帝的舅舅,他早就想辅政,终未如愿。王立怀疑是浮于长在汉成帝面前揭的鬼。因此,两人之间的宿怨十分深。这一点,汉成帝也十分清楚。如今,淳于长被免官就国,王立自然幸灾乐祸。淳于长一走,原来供他使用的车骑也就空闲了,王立的嗣子王融准备请求汉成帝将这些车骑赐给自己用。这事被淳于长知道了。大凡贪官总以为钱能通神,钱能回天,于是他以大量珍宝通过王融贿赂王立,请求王立向皇帝说情,收回成命,恢复自己官职。王立被那些耀眼的珍宝打动了心,乃不顾前嫌,上疏请留淳于长。
王立竟然为昔日的冤家说情,这一反常之举引起了汉成帝的怀疑。他下令有关部门进行调查。王立做贼心虚,竟逼令儿子王融自杀以灭口。这样一来,汉成帝更怀疑其中必有大奸,下令逮捕淳于长,下狱追究。淳于长终于全部承认自己“戏侮长定宫(指许废后),谋立左皇后”的罪行。按照汉朝法律,此乃“大逆”之罪。汉成帝立即下诏,将其诛杀于狱中。一个大贪官就这样结束了自己可耻的一生。
综观淳于长的一生,可以看到,他在政治舞台上混迹十余年,于国于民毫无建树。他的人生轨迹连接起来可以概括成一个字:贪。他贪权,贪势,归根结底还是贪钱。这种人占据要职,无疑使当时的政治更加腐败、黑暗。
正是在汉成帝对淳于长大见信用、淳于长大受贿赂之际,人民纷纷起来进行反抗斗争。汉永始三年(公元前14年)农历11月,陈留郡尉氏县以樊首的一伙百姓组织暴动,他们杀死陈留太守,劫略官府、富户,自称将军。同年十二月,山阳郡官营铁场的手工工人苏令等二百二十八人又奋起反抗,攻杀长吏,抢走兵库兵器,自称将军。这支起义队伍一度曾横扫十九个郡国,杀死东郡太守、汝南都尉,震动了西汉王朝。这些农民和手工业者的起义当然都是当时政治腐败、官逼民反的结果。而政治腐败的原因之一不能不与包括淳于长在内的一大批贪官污吏把持朝政有关。他们的出现对西汉政治的影响,就好比在本已开始腐败的食物中添上酵母一样,更加速了它的腐败。因此,西汉王朝这座大厦的崩溃,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被淳于长之类的“蛀虫”蛀空的。
淳于琼:(生卒年待考),著名东汉末期袁绍部将。
汉末与袁绍、曹操同为西园八校尉之一,后随袁绍,曾劝阻迎献帝,失去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机会。
汉建安四年,沮授谏阻出兵,违背袁绍的意旨,遂分监军为三都督,淳于琼典其一军。
官渡之战,淳于琼随颜良攻白马,失利而归。后率军运粮,夜宿乌巢,结果遭曹操偷袭,战败被杀,袁绍全军因此而崩溃。
淳于诞:(生卒年待考),字灵远;祖籍太山博,后世居蜀汉,或桓陵县。著名北魏时期大孝子。
他的父亲淳于兴宗为南安太守。他十二岁时随父亲前往扬州,但在路上其父被盗贼所害,他倍感哀伤,誓要奋发,倾资财结交宾客,半月内遂得复仇,破贼樊文炽等。州里之间,无不称叹。
后魏景明中期,他自汉中归魏,陈伐蜀计,宣武嘉纳之。
后魏延昌末期,王旅大举,除骠骑将军、都督、别部司马,领乡导统军。淳于诞不愿先受荣爵,乃固让实官,止参戎号。及奉辞之日,诏若克成都,即以益州许之。师次晋寿,蜀人大震。属宣武晏驾,不果而还。后以客例,起家羽林监。
后魏正光中期,秦、陇反叛,诏淳于诞为西南道军司马,与行台魏子建共参经略。时梁益州刺史萧深猷遣将樊文炽、萧世澄等率众数万围小剑戍。魏子建遣淳于诞勒兵驰赴,大败之,禽世澄等十一人,文炽先走获免。
后魏孝昌初,魏子建以诞行华阳郡,带白马戍。后逝世于东梁州刺史,赠益州刺史,谥号“庄”。
淳于难:(生卒年待考),山东黄县人。著名唐朝大臣。
隋朝时期据守文登。大唐开国后降唐,文登遂升为州,以淳于难为刺史,封晋国公。
淳于朗:(生卒年待考),淳于难之弟;山东黄县人。著名唐朝重臣。
唐武德年间随兄难入朝,因以佐命,官菜阳剌史、后宰相,封燕国公。
鉴真大师:(公元687~763年),俗姓淳于,日文名がんじん,日本人民称其为“天平之甍”(倭奴国天平时代文化的高峰);广陵江阳人(今江苏扬州)。著名唐朝高僧、日本佛教律宗南山宗的创始者。
鉴真在十四岁时出家,被并州义兴寺的释智满法师收为沙弥,配居大云寺。唐神龙元年(公元705年),依净居寺的建造者、光州高僧道岸律师受菩萨戒,“鉴真”这个名字就是道岸律师给起的。
唐景龙元年(公元707年),鉴真出游洛阳,继至长安,次年在长安实际寺依恒景律师受具足戒。
鉴真巡游两京,究学三藏。对于律藏,造诣尤深。为他授戒的道岸、恒景,都是律学的一时名德,又是南山宗开创人道宣律师的再传弟子。鉴真的律学,虽师承南山宗,但他并不持一家之见。唐朝时期的律学,除了独占优势的南山宗外,还有相州日光寺法砺的相部宗、西太原寺怀素的东塔宗,一时鼎足而三。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倭奴国留学僧荣睿、普照到达扬州,恳请鉴真东渡倭奴国传授“真正的”佛教,为倭奴国信徒授戒。当时,大明寺众僧“默然无应”,唯有鉴真代表“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遂决意东渡倭奴国。
当年冬季,鉴真及弟子二十一人,连同四名倭奴国僧人,到扬州附近的东河既济寺造船,准备东渡。当时倭奴国僧手中持有宰相李林甫从兄李林宗的公函,因此地方官扬州仓曹李凑也加以援助。不料鉴真一位弟子道航与一名师弟如海开玩笑说:“人皆高德行业肃清。如如海等少学可停却矣”,如海信以为真,大怒,便诬告鉴真一行造船是与海盗勾结,准备攻打扬州。当年海盗猖獗,淮南采访使班景倩闻讯大惊,派人拘禁了所有僧众,虽然很快就予以释放,但是勒令倭奴国僧人立刻回国,第一次东渡就此夭折。
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1月,作了周密筹备后,鉴真等十七僧(包括潜藏下来的荣睿、普照),连同雇佣的“镂铸写绣师修文镌碑等工手”八十五人,共一百余人再次出发。结果尚未出海,便在长江口的狼沟浦遇风浪沉船。船修好后刚一出海,又遭大风,飘至舟山群岛一小岛,五日后众人方被救,转送明州余姚(今浙江宁波)阿育王寺安顿。开春之后,越州(今浙江绍兴)、杭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各地寺院皆邀请鉴真前去讲法,第二次东渡遂结束。
结束了巡回讲法之后,鉴真回到了阿育王寺,准备再次东渡。此事为越州僧人得知,为挽留鉴真,他们向官府控告倭奴国僧人潜藏中国,目的是“引诱”鉴真去倭奴国。于是官府将荣睿投入大牢,遣送杭州。荣睿途中装病,伪称“病死”,方能逃离。第三次东渡就此作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