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你是唯物主义者还是唯心主义者?
物质,意识,唯物主义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你是唯物主义者还是唯心主义者?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存在与意识的关系,是一种作用与反作用的辩证关系;这或许是比较合理的解释。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唯物与唯心可以分的那么清吗?唯物与唯心可以独立存在吗?其实一切都是人为设定!相对而论!都必须成立于人整体思想与行为间!无实在界限!又如话说三界!而三界之间本无界,一切皆由心生!谁又能独在一界!天地人本为一体,又何有界可独立!地无天而不行,人无地而无存!我为什么敢言导航三界!因为三界为一整体!用整体观看世界,又何需你争我夺!和平又为什么而难维持!一切在于心有所属!无我无为!不是有无之无!而是忘我空我,不再自私的境界!将己融入世界!又何谈于争!将国看作家!又何谈你我他间矛盾!一一一和平使者!引航者!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心物一元。
如:光就是具有波粒二相性。即是物质又是能量。
同理:物质分解到最后变成能量了无形无象。无论向外求解还是向内心求解最终同归于尽。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物质新论 茫茫宇宙星河灿烂,大千世界万象纷纭。世界的本源究竟是什么,这是无数的哲人先贤苦苦思索的问题! 到底是先有物质再有意识还是先有意识后有物质,这是一个大问题,同时也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水岭。 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 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世界是物质的。但什么是物质呢? 中国的古代先贤认为,物质就是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 西方的科学巨子则认为物质就是氢氦锂鈚硼,金银铜铁锡等一百〇八种元素。 而我们常人则认为物质就是看得见摸得着听得清嗅得出的客观事物。 其实这些只能算是物理上的物质,而不能算是哲学上的物质。哲学上的物质要比物理上的物质不管是在内延上还是在外延上都更加宽泛。 红外线、伽马刀、电磁场、WiFi信号是物质吗? 真空是物质吗? 镜中花、水中月是物质吗? 人的信誉、人的学识、人的经历是物质吗? 这些问题恐怕不好回答。 思想要解放,观念要创新,理论要突破。如果总是拘囿于前人的条条框框,我们便只能是裹步不前。我们要勇于突破大胆创新,不当哲学上的近视眼,跳出条条框框看问题,便会天高地阔,欣赏到别样的风景。 什么是哲学上的”物质“?讨论“物质”,不能就事论事,就“物质”讨论“物质”,就概念讨论概念。如果这样,就形而上学了。要想科学认识“物质”的概念,科学的认识什么是“物质”,就必须跳出“物质”看“物质”,跳出概念看概念。要站在辩证法的高度看“物质”,就能避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错误。也就是说,一定要把“物质”放进和“意识”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中来讨论,来看待。这样,才能科学的认识“物质”的概念了。展开讲,就是没有“物质”,就没有“意识”;没有“意识”,也就没有“物质”。二者对立统一,缺一不可。二者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就像没有“有”,就没有“无”;没有“无”,也就没有“有”。就像没有“生”,就没有“死”;没有“死”,也就没有“生”。就像没有“左”,就没有“右”;没有“右”,也就没有“左”。就像没有“买”,就没有“卖”;没有“卖”,也就没有“买”。一切都是对立统一,一切都在对立统一。没有摆脱对立统一规律约束的事物,包括“物质”和“意识”。不存在单纯的、独立的,与外界隔绝的“物质”和“意识”。所以,“物质”就是:只要是能够使人产生意识的客观存在,都是物质,就是物质。仅仅是客观存在,远远不是物质。“意识”,只能是由物质刺激人脑而产生。没有物质,便没有意识。物质,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它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它可以是抽象的,也可以是具象的。总之,它既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意识的”。不同的物质决定不同的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首先举例说明什么是“物质的”物质: 西方的例子有:(1)黑格尔曾经说: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存在”就是物质。“合理”就是“存在”产生出的意识。(2)肯尼迪家族的一句家训是这么说的:考第一的人,永远不会被无视。“第一”就是物质,“不会被无视”就是“第一”决定出意识。(3)英国谚语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利益”就是物质,“朋友”、“敌人”就是“利益”决定出的意识。(4)西谚说:强权即公理。“强权就是物质,“公理”就是“强权”决定出意识。(5)西谚说:结果好,就一切都好。“结果”就是物质,“好”就是“结果”决定出的意识。(6)培根曾言:皇帝通常不会被人嫉妒,除非对方也是皇帝。对此,美国作家门肯早有妙论:“只要比你小姨子的丈夫一年多赚1000块,你就算是有钱人了。”“皇帝”就是物质,“嫉妒”就是意识。 (7)犹太人认为:没有面粉,就没有《圣经》 。“面粉”就是物质,“圣经”就是意识。(8)圣经说:意志再坚强,也拗不过肉体。“肉体”就是物质,“意志”就是意识。(9)托尔斯泰说:了解一切,才会原谅一切。“了解”就是物质,“原谅”就是意识。(10)西谚说:诽谤重复多遍就会有人相信。“重复诽谤”就是物质,“相信”就是意识。(11)比尔盖茨说:这个世界并不在乎你的自尊,只在乎你做出来的成绩,然后再去强调你的感受。“成绩”就是物质,“在乎”就是意识。(12)普京说:没有实力的愤怒毫无意义。“实力”就是物质,“意义”就是意识。(13)西谚说:在黄金面前,国王也要脱帽。“黄金”就是物质,“要脱帽”就是意识。中国的例子有:(1)“财大气粗”,“财大”便是物质,而“气粗”就是由“财大”而产生的意识.(2)“有钱任性”,“有钱”就是物质,“任性”就是因为有钱而产生出来的意识.(3)“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重赏”就是物质,“夫勇”就是因为“重赏”而产生的意识。(4)“枪杆子里出政权”,“枪杆子”就是物质,“政权”就是意识。(5)“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就是物质,“发言权”就是意识。(6)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压迫”就是物质,“反抗”就是意识。(7)不到长城非好汉。“到”就是物质,“非好汉”就是意识。(8)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蜀中无大将”就是物质,“廖化做先锋”就是被决定出的意识。(9)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第一个“犯”是物质,第二个“犯”是意识。(10)饥不择食、寒不择衣、贫不择妻。“饥”、“寒”、“贫”就是物质,“不择”就是被决定出的意识。(11)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一个“一方”是物质,第二个“一方”是意识。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人走茶凉、有恃无恐、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做贼心虚、有钱能使鬼推磨、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无利不起早;无事不登三宝殿,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没人问;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拿人手短,吃人嘴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飢;不见棺材不落泪;无官一身轻;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一分钱难倒英雄,打狗看主人、有奶便是娘;远敬衣冠近敬人;兔死狐悲;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眼不见,心不烦、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举例说明什么是“意识的”物质:西方的例子有:(1)西谚说:爱挑的担子不嫌重。“爱”就是物质,“嫌”就是意识。(2)西谚说: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最后笑”就是物质,“最好”就是意识。(3)西谚说:禁果分外甜。“禁”就是物质,“甜”就是意识。(4)西谚说:欢乐不觉时光过。“欢乐”就是物质,“不觉过”就是意识。(5)西谚说:一个人是否幸福,是否快乐,不取决于自己取得了多大的成就,而是来自于邻居看自己的眼神。(人们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比别人更幸福)。“眼神”就是物质,“幸福”就是意识。(6)托尔斯泰说:人并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可爱”就是物质,“美丽”就是意识。(7)西谚说:你永远也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装睡”就是物质,“不想醒”就是意识。(8)西谚说:悖入悖出。第一个“悖”,是物质。第二个“悖”是意识。(9)西谚说:情生情,爱生爱。第一个“情”和“爱”是物质,第二个“情”和“爱”是意识(10)西谚说:荣誉能改变人的礼貌。“荣誉”就是物质,“礼貌”就是意识。(11)马克吐温说:藐视困难,强者;仰视困难,弱者。“藐视”、“仰视”就是物质,“强者”、“弱者”就是意识。中国的例子有:(1)慌不择路”,“慌”就是物质,“不择”便是由“慌”而产生出来的意识。物质产生意识,物质决定意识。(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4)冲冠一怒为红颜。(5)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6)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7) 理直气壮(8)每逢佳节倍思亲(9)欢娱嫌夜短,寂寞恨更长。(10)日有所思、夜有所梦。(11)男儿有泪不轻弹,只缘未到伤心处。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吃一堑长一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望梅止渴、三人成虎、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情人眼里出西施,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圆、爱之欲其活,恶之欲其死、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站着说话不腰疼、平日不做亏心事,夜半不怕鬼敲门、惺惺相惜、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爱屋及乌、… 总之,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一切意识都不是自生的,也不是自灭的,都是由物质产生的,一切意识都产生于物质。 就是同一客观存在,对于不同的人,于甲则可能是物质,并能产生意识;于乙则可能是非物质,也就产生不出意识;比如:“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由于“一席话”能产生出了“胜读十年书”的意识,那么,这“一席话”就是物质。而在“对牛弹琴”中,由于“一席话”没能产生出意识,那么,这“一席话”就仅仅是客观存在,它没能转化为成物质。就是同一物质,对于不同的人也会产生不同的意识。比如:西谚所说: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词无本意,义随人生。中谚所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就是同一物质对于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空也会产生不同的意识。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如果你在一个漂亮的姑娘身旁坐一个小时,你只觉得坐了片刻;反之,你如果坐在一个热火炉上,片刻就像一个小时。”再比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类似的俗语还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就必须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盲目教条。 党纪国法是物质还是意识?许多人会认为这是意识类的。但在哲学的范畴中,党纪国法既可以是物质也可以是意识。当党纪国法能够制约着人们的行为,引导人们的价值观、是非观,整个国家和社会都严格的依法依规办事,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想违法的人就必然会慑于法律的威严而有所减少,这种情况下党纪国法就是物质,物质就能决定意识。如果相反,物质决定不了意识,党纪国法也就变回哲学里的意识一类,不再是物质了。 这个例子也是说明即便是相同的客观存在,但不一定都能转变成物质。 在井冈山的革命斗争中,“敌强我弱”就是物质,它决定了我军不能和敌军正面对抗,而只能采取游击战的斗争策略。 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红军队伍损失惨重。军队的高级将领想起了主席的游击战法,去征求主席意见,主席就讲,以前根据地那么大,我们就可以打游击,避实就虚。现在根据地大幅缩小,敌军重重包围,怎么游、怎么击,为了保存革命的力量,我们只能是大撤退。随后就是战略转移,队伍撤离了根据地,这也是物质决定意识的典型例子。在这里相同的物质(敌强我弱)却决定出不同的意识(坚持游击战和战略大转移)。所以还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盲目教条。 美国首席大法官约翰.罗伯茨在儿子毕业典礼上有一段富含“物质”与“意识”的致词:我希望你们被不公平对待,如此你们才知道公平正义的重要;我希望你们遭遇被叛,如此才知道忠诚的重要性;我希望你们有时感到孤单,这样才不会把朋友当作理所当然;我希望你们时不时遭遇挫折,如此才能意识到几率和运气在人生中扮演的角色;了解成功不是你所应得的,而他人的失败也不是他们所应得的结果;我希望你们遭忽视,如此才会知道聆听他人的重要性;我还希望你们遭遇足够的痛苦来学习同情心。(这段致词充分解读了意识是如何产生出的。) 哲学就是灯塔,既给我们指引方向,又能照亮我们前行。我们不但要热爱学习,而且更要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用哲学的视野和高度去引导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我们就能事半功倍无往而不胜。以上种种,便是我们对物质所作出的新的诠释,或许我们的观点有失偏 颇,愿与诸位同仁共同探讨。对于朋友们真诚的批评,我们永远都报以最热烈的欢迎!
上一篇:假设北上广一线城市房价3万元左右,三四线城市5千元左右,你还希望收房产税吗?为什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