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上了幼儿园的孩子不合群怎么办?如果家长和孩子一起在幼儿园里上课,应该如何引导孩子?
孩子,父母,自己的上了幼儿园的孩子不合群怎么办?如果家长和孩子一起在幼儿园里上课,应该如何引导孩子?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上了幼儿园的孩子不合群怎么办?如果家长和孩子一起在幼儿园里上课,应该如何引导孩子?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们希望孩子能独立、自主,能有活泼、开朗、健康的心理特质,能够自信、有自尊心。同时我们也希望他在未来进入社会化生活时,能够快速融入社会、适应各种新环境。
就拿孩子上幼儿园来说。
孩子进入幼儿园是他第一次离开原生家庭。在这个新环境里他需要面临一些“挑战”,比如幼儿园的老师并不能无条件地爱他、接纳他,他无法获得原生家庭中同样品质的关注、接纳和爱。并且在和其他小伙伴一起吃饭、午睡、游戏、学习新技能的过程中,孩子会慢慢体会与每个人的互动方式,发现每个个体都有一些不一样的特质,自己和这些人的互动方式是与父母完全不同的。这个适应的过程对孩子来说很艰难,希望各位家长能够理解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和他们必须要面临的困难。
2孩子社交能力差的主要表现。
孩子经常呆在家里,很少与同伴参加户外活动;
不太愿意参加集体活动;
喜欢以自我为中心,不太愿意遵守集体规则;
对父母十分依赖,不愿离开哪怕一小会。
不会主动要求把他的朋友带回家来玩;
很少愿意主动帮助别人;
喜欢自己玩,不喜欢和别人玩;
孩子回家后,就很少单独出去玩;
如果朋友提出反对意见,就不愿意再跟他们玩。
没有大人的帮助,不知道如何结交新朋友;
在别人家里玩时,会比较少言寡语;
和大多数的伙伴相比,孩子比较冷淡和沉闷;
和父母一起出去,从不会做自我介绍;
孩子很少到朋友家里玩;
孩子认为某些孩子是坏孩子或看不起某些人。
孩子不愿意把玩具给其他人玩;
孩子没有或很少有要好的朋友;
常常欺负同学,或者勉强被别人接受。
这些都是父母对孩子的一些“投诉”。父母经常会被这些问题所困扰,很多父母在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很焦急、很担心。在这种情绪之上可能还会出现更糟糕的事情就是父母会和老师、同学以及其他任何社会性成员一样,用一种批判的眼光和态度去看待自己的孩子。质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指责他的行为,并且严苛地要求他改正。可是这样一种方式往往适得其反。
3
孩子社交能力差的原因分析。
孩子和外界互动不良的原因是什么?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我儿子有一个朋友,他们很要好。但这个小男孩经常动手打人,在将近两三个月的时间我儿子放学回来都很沮丧。有一次去接孩子放学,遇到这个小男孩的妈妈。在孩子们玩的过程中,我一直在观察这对母子。小男孩和其他小伙伴一样喜欢奔跑、玩游戏、研究草地里的小昆虫。但如果其他同学不给他吃零食、不想和他腻在一起、不按照他的方式玩,他就开始着急,想要拉扯别人,或者拍打、脚踢。在整个过程中,他的妈妈一直都在接听工作电话,时而英文,时而中文,是一位非常忙碌的职业女性。她时不时用余光看一下孩子,当孩子出现偏差行为时,她就停下电话去“调整”孩子的状态。她认为自己被打扰,因而对孩子表现出不满和焦急、指责和呵斥。
后来我了解到,由于母亲工作很忙,小男孩在成长过程中得到母亲的关注很少。也许他无法在母亲的眼里和心里看到自己的影子,无法感受到母亲关注他、爱他、在意他。对小孩来说,缺乏母亲的关注就相当于生活在一个孤岛上。他对这个世界的感受是灰色的、冷冰冰的,他感受不到自己的重要性。因此我们说父母的热切关注对孩子的内心成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在与母亲、家人互动的过程当中,孩子能够学习到语言和与别人打交道的方法,学习自他关系的相处。正是因为缺乏这种互动,才导致这个小男孩在家庭之外的社会关系中无法处理好自他关系。他只会用焦急的方法去相处,当他处理不良的时候就会压抑、愤怒,就会控制不住地用肢体的暴力行为去表达自己的感受。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父母需要充分了解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平衡。在孩子0到6岁的阶段,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性格、言行举止、心性及思维方式的养成,也深深影响较着孩子自他关系的形成。
父母给孩子注入什么样的能量,孩子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性格。在小男孩的例子中,父母给孩子注入更多的是负向能量,使孩子感到缺乏爱、关注和信任。当孩子观察到父母的冷落和疏离,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就会“复制”这样的性格和处事方式。因为在孩子以为这样的方式是对的、是被父母认同和接纳的。但在这种负向能量的影响之下,孩子极易形成不被他人所接受的性格,从而造成心理困惑、扭曲。除了忽略孩子之外,对孩子溺爱和过度保护,同样会影响孩子的自他关系建立。
0-3岁的阶段孩子主要受身边养育人的影响,他会完全忠诚地、百分之百地去模仿养育人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三岁左右的时候,孩子会开始进入另外一个进程,他意识到自己不需要完全依附于母亲,自己有一个独立的身体。随着感官的发育,他慢慢懂得自己是一个和父母分离的存在,同样拥有身体和感官体验,再之后孩子就需要学习处理自己与别人之间的关系,合作、排斥、相爱、相厌等等。
但由于现代社会物质资源非常充足,独生子女通常都是在备受宠爱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受到家人无微不至的照顾和保护,孩子始终会觉得自己和家人是一体的。这种一体感会导致孩子无法真正从精神上独立起来,永远保持和其他人的一致性,无法进入到感受自我的独立存在、发挥自我价值的阶段。
自我价值的建立,的确是在孩子三岁左右就存在的。因此,过度的爱护会麻痹孩子的感官,阻碍他与这个世界之间的互动。举个例子来说,当一个备受呵护的孩子进入幼儿园时会出现严重的不适应感,可能是胆小、机械、抗拒……这都是因为孩子没有自我意识而无法与其他人事物互动。
因此,希望父母在照顾孩子的时候适可而止,尊重孩子内在成长的原动力。适当地让他自己去感受周围的一切,而不是永远活在父母的保护之下。
4
如何针对性地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孩子每一个成长阶段都有不同的任务要完成。我们对孩子的呵护、照料,都要根据孩子的成长发育需求去给予。过分的保护对孩子来说实无异于毒药。
在培养孩子自他关系的话题里,我要强调的另外一个重点就是很多父母在有了孩子以后,可能会完全放弃夫妻关系的建设、两性关系的互动平衡,从而出现一种非常不和谐的家庭环境。母亲会为了养育孩子而隐忍、麻木、放弃希望,父亲因为无法处理原生家庭、婚姻以及养育孩子之间的冲突和障碍而逃避在工作里。这样一种巨大的负面情绪暗流涌动在家庭生活当中,深深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