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中华民族又被称作是“华夏”民族?
华夏,民族,炎帝为什么中华民族又被称作是“华夏”民族?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中国号称华夏。《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华夏”条目为:中国和汉族的古称,“华”意为“荣”,“夏”意为“中国之人”,即中原之人。“华夏”是中华民族的称号,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56个民族,统称为“华夏民族”。中国人都以“华夏民族”、“华夏子孙”为荣。究竟这个习以为常的名称如何得来?作为一谜,古往今来,却有种种说法。
古人的说法见诸于《左传》、《孟子》、《说文解字》等古籍中,是将“华”、“夏”作为中原,“夷”、“裔”作为四方,相对而言的。如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是夷交侵,中国危矣”等。远古时代居住在中原地区的民族是汉族,因此可以说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华夏族就不是指单一的汉族了。
现代人的观点有两种:第一种认为,“华夏”是民族的名称。这种观点又有两种说法。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古代以“夏”为族名。“夏”这个名词则由“夏水”而得。通常所说:“华夏族定居在华山之周,夏水之旁,故而得名。”另一种说法认为,华夏实际上是历史上夏族的一个分支。古老的夏族曾生活在甘肃、河南、山西一带,后来这个民族不断向四处迁徒,并渐渐分为三部分:东迁中原的称为“东夏”(“华夏”),西迁甘肃的称为“西夏”(“蛮夏”),原地不动的称为“大夏”。后来,大夏变为夏族的总称,也是夏族的美称。
第二种观点认为“华夏”是地域文化概念。持这种法的也有两种。一种认为,以文化高低定名。文化高的地区称为“夏”,文明程度高的为“华”。“华”、“夏”合起来,称为“中国”。反之,“中国”以外的四方中化低的地区和民族,就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秦汉时历各民族的文化交流非常频繁,中国的范围不断扩大,因此华夏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凡是接受华夏文化的各民族大体上都纳入了华夏族,华夏就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称号了。
另一种说法认为,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大致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集团。以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青莲文化为主的东夷集团生活在山东、河南东南部和安徽中部一带,传说中的太皋、少皋、后羿、蚩尤都是这个集团的;以大溪口文化、屈家岭文化、河姆渡文化、两港文化为主的苗蛮集团生活在湖北、湖南及江西一带,传说中的伏羲、女娲、三苗及祝融氏都属于这个集团,以仰部文化、河南龙山为主的
华夏集团生活在中原及北部地区,传说中的黄帝、炎帝都属于这个集团。后来黄帝兼并了炎帝部落,又统一了其他部落,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华夏集团也因为其连续的胜利,巩固了自己的主流地位,成为古老中华民族的代表。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种性民族的概念,还是地域文化的概念,华夏族实际上指的是在文化上形成共同传统的、居住在黄河中游流城的古老民族的总称。
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中原地区的农业文明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是处于领先地位的,而周围的少数民族(“裔”、“夷”)则比较落后。因此,在历次的民族大融合过程中,汉族文化强烈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深刻地影响着周边少数民族。就是在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时期,执掌权力的少数民族统治集团也总是不可避免地最终认同汉文化,不断出现“野蛮的征服者最终被被征服者的文明所征服”的历史场面。同时,华夏文化也不断从周边文化中汲取营养,在双向交流中形成了兼容并蓄的风范。
此外,华夏的由来还有这样的说法,古代“华”与“花”相同,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华丽”的文明地区,故自称“华”。至今“华人”、“华侨”、“华语”仍在使用。“中华”出现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
原来,秦以前,华夏族称自己的祖国为“中原”,而秦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为了说明秦国民族的构成,因而有了“中华民族”的说法。中华一词也就成了中国的别称。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左传》中说:“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一向被称作礼仪之邦,叫做“夏”,“夏”有高雅的意思;再加上中国人的服饰很美,所以又叫做“华”。
后来,有人认为我国古代把“夏”当作族名,把“华”当作国名。“夏”是从夏水(即汉水)得名,“华”是因为华山而得名。但夏水只是一条很小的支流,华山也只是名山之一,算不上名气很大,很难成为一个国家的代表。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朝代是在黄土高原上建立的夏朝,它在上古的朝代中文化程度最高,影响也最大,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夏朝从一开始就以中央大国自居,因此,“夏”就有了“中国”的意思,“夏人”也就成了“中国之人”。后来,人们把文化高的地区称为“夏”,把文明程度高的人或族叫“华”,“华夏”合起来就代表了中国是一个有高度文明和发达文化的中央大国,“华夏”也渐渐成了中华民族的代名词。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华夏蛮貊,罔不率俾,恭天成命。”意思是:华夏及四夷奉天成命皆相率而从,欲共伐商纣。唐孔颖达疏曰:“冕服采章,为有光华也”,故曰“华”,大国曰“夏”。在《春秋左传正义》中,亦曰:“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的解释。自此,唐孔颖达所疏“华章之美,礼仪之大”成为后人所认可的“华夏”一词最佳解释。
亦有观点认为“华”是因为华山而得名,“夏”是从夏水(即汉水)而得名 。古籍中将“华”、“夏”作为中原,称四方为“夷蛮戎狄”,故曰“华夏”为地理观念。
慎思之,“华夏”之释非“华章之美,礼仪之大”而能言尽,亦非“文化概念”、“地理概念”所言,实则和中华人文思想之化成有莫大关系,需对中华人文史实做一全面分析,方可了义。
上一篇:小米手机爆炸,导致1岁女孩三度烧伤,手机爆炸厂商该如何赔偿?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