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赵匡胤的死因是什么?
赵匡胤,太祖,宋史赵匡胤的死因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宋太祖赵匡胤到底是疾病而死还被亲弟弟所害?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宋太祖之死因众说纷纭,矛头一般都指向继位的弟弟宋太宗赵光义!
怀疑赵光义有一定道理:为什么是皇弟接位而不嫡长子?全匮之盟完全不足信!为什么仅兄弟二人\"斧声烛影\"无第三人在场?为什么事后第一时间接到报告皇帝死讯的是赵光义而不是皇后及大臣们?太多的巧合和疑问!
我们设想一下当时的情形,赵光义作为皇弟和开封府尹在汴京经营了数十年,已经完成组织起自己的人马,大胆地设想赵匡胤身边的核心太监可能是赵光义的内线,前朝有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之例,赵光义可能自陈桥兵变时就在效仿李世民,而作为黄袍加身的赵匡胤不可能知道这些,当他发现赵光义野心后,曾想迁都洛阳摆脱赵光义的势力范围,也许还没来得及策划或说赵光义也感事已败露,于是两兄弟提前摊牌,试想那时赵匡胤五十岁左右,是高血压心脏病的高发年龄,如果遇情绪异常,瘁死的可能也是有的,而赵光义是有备而来,赵匡胤却在明处,于是千古之谜斧声烛影有可能这样诞生了…
这都是历史,饭后茶余闲扯一下。呵呵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宋太祖在北宋的统一战争中,几乎是无一败绩,其独到的战略眼光、军事才能让后人钦佩。赵匡胤是北宋最伟大的领导者,他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结束了五代时期的动乱,让中原重归和平。中年的赵匡胤身体强壮,在公元976年八月,还曾送走了北伐的队伍,却在短短几个月内撒手西去,这究竟是为什么?
赵匡胤迁都洛阳未果,兄弟之间产生隔阂
在平灭南唐之后,赵匡胤很高兴,在宴席上大大犒劳了曹彬、潘美等人。《宋史》记载“庚戌,以曹彬为枢密使。”曹彬升了官,任职枢密使,类似于现在的国防部长。并且赵匡胤还把吴越的国王放回了国,当时很多人上疏要求留下吴越的国王钱俶,从此时也能看出宋太祖的仁厚。
天下已经基本平定,只剩下了北汗和幽云十六州。赵匡胤突发奇想,想回老家走一走,很多文武大臣和晋王赵光义一同跟随赵匡胤来到了洛阳。赵匡胤走在家乡的小路上,是无尽的感慨,想起了当年他离家的时候,并且在他父亲的墓前大哭了一场。
其实赵匡胤已经很累了,他平定的荆湖、后蜀、南汉、南唐,每次的战略部署他必定事无巨细、百番揣摩,力求做到万无一失。他来洛阳的目的就是为了迁都,洛阳城有险可守,不像开封一马平川。如果开封为都城,长时间需要大量的军兵守卫,一旦有敌人度过黄河,开封则无险可守。
洛阳则会好很多,驻防士兵可以减少很多,减轻国家负担,而且都城也会更安全。在赵匡胤提出迁都洛阳的时候,只有一人提出了反对意见,那就是晋王赵光义。赵光义是赵匡胤的弟弟,也是当时除了宋太祖权势最大的人。赵光义说开封拥有河渠,运输方便,并且说了很多迁都的弊端。
最后赵光义以“在德不在险”停止了兄弟二人的对话。赵匡胤明白了,此时的赵光义已经羽翼丰满,甚至可以和他进行分庭抗礼。然而赵匡胤却没有驳斥弟弟的话,他看出了弟弟的野心,但他害怕内部再发生动乱,于是就这样赵匡胤再次回到了都城开封。但在内心深处,兄弟俩已经有了隔阂。
烛光斧影间,各方评说不一
《宋史》中,对赵匡胤的死只有如下记载:
“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
除此之外其他什么都没有,雄才大略宋太祖理论上应该对其加大描述的笔墨,但是为何如此简单呢?正史中没有记载,我们只能去找野史中的记录。
《续湘山野录》有这样记载,这天,天空突然下起大雪,赵匡胤就命人叫晋王觐见,两人在桌旁对饮。在席间,赵光义曾经站起身来,有推辞状。酒喝得差不多了,赵匡胤打开了门,用玉斧戳在雪上,对赵光义说“好做,好做!”
意思就是让赵光义好好做。随后赵匡胤就回屋休息,鼾声很大。原文是这样:
“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
到了第二天早上,人们发现赵匡胤已经没有生息,宣告其驾崩。
《涑水纪闻》曾记载,在赵匡胤驾崩的时候,宋皇后命令宦官王继恩,马上找来秦王赵德芳。王继恩却没有这么做,他直接找到了晋王赵光义,然后诉说前后,希望赵光义马上跟他进宫。赵光义知道后非常震惊,接着说他需要回去商量一下,后赵光义就跟着王继恩来到皇宫内。宋皇后见到赵光义之后很惊讶,就说出:
“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
赵光义安抚了宋皇后,说不必担心。
推测下来,赵匡胤是否是自然死亡?
《续湘山野录》中关于此事的记载比较邪乎,后世猜测有一定的可能性是赵匡义设计谋害了太祖皇帝。因为当时的在酒桌上就他们两个人,赵光义是有时间动手的。而且在之前的洛阳迁都事件中,他们兄弟之间以已经有间隙。
但是在之前的“金匮之盟”中,赵匡胤的母亲曾经要求传位给赵光义,这也是事实。基本上不出大问题,赵光义必定是下一任皇帝,他没有太大必要去做这风险极大的事。况且论权谋、理政的本事,秦王赵德芳远远不如赵光义。
在赵匡胤的统一战争中,可以看出赵匡胤是个非常理智且高明的统帅,很少出现错误,基本上按照他的战争计划都是万无一失。这有点像明代的戚继光,每次剿匪行动必须制定周密的作战计划,还要想到各种突发状况避免失败。这样一个明智的君主是不会传位给一个才18岁的孩子,当时秦王赵德芳才18岁。
赵光义且不住在皇宫内,他是晋王住在宫外,没有事情是不能随意进宫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曾记载,赵匡胤在回洛阳祭祖的时候,在父亲墓前痛哭,并说此生再也不会回来。而且书中记载了赵匡胤有酗酒的毛病,且从开宝八年开始,身体就每况愈下。在开宝九年,突发疾病去世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
迁都洛阳未果,可能成为赵匡胤心中的结,他迁都洛阳有克制赵光义的打算,虽然是亲兄弟,但此时赵光义野心太大。赵匡胤对他弟弟很重视,因为他已经确立接班人就是他的弟弟,赵匡胤很现实,但是他也很矛盾,他明白弟弟的野心,但还是要把皇权交给赵光义。也许是这个心结使他太过抑郁,可能促使病情加重。
上一篇:5000到6000元预算配一台amd平台的电脑,如何最划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