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盐”字有什么样的渊源?
盐粒,汉字,甲骨文“盐”字有什么样的渊源?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盐”字有什么样的渊源?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网友@艺屿EYESVOT的邀请。
鹽(盐)就是一个「形声字」, 《说文》的解释是:
鹹也。从鹵,監聲。古者宿沙初作煮海鹽。
从「鹵」,「監」聲,yan是零声母音节ian的改写,韵头【i】可做半元音【j】(喻三)。
那么,「盐」和「监」古音同为谈部字,见群旁纽双声:
所以「盐、碱、咸」一声之转。如:「槛(kan3)」从「监」得声,「减」从「咸」得声。又如「甲鸭、揭谒、尹君」等形声字。
我猜测这个音变是不是大概有点类似「耶稣」:
英语读jesus——读「基萨斯」,而希腊语「Ιησούς」读「耶稣斯」。所以中文「耶稣、约翰(John)」都是翻译自希腊语写的《圣经》。最早传入中国的基督教:唐代景教甚至将「耶稣」翻译为「移鼠」。其实,最早的拉丁字母没有「J」,「J」是从「I」中分化出来的。「J」在日耳曼语系的英语里发「dʒ」音。
《说文》释「盐」云「古者宿沙初作煮海鹽」,可见「盐」是指「煮出来的海盐」,「宿沙」就是盐业师祖「宿沙氏」,「宿沙」在古籍中也写作「夙沙」。
清人段玉裁的注解为: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卤也。天生曰卤。人生曰盐。.......古者夙沙初作䰞海盐。「夙」大徐作「宿」。古「宿、夙」通用。《左传》有「夙沙衞」。《吕览》注曰:夙沙,大庭氏之末世。《困学纪闻》引鲁连子曰:古善渔者,宿沙瞿子。又曰:宿沙瞿子善煑盐。
虽说《说文》记载「宿沙初作煮海鹽」,但因为古代的「海」不一定是指今天的「大海」,所以,关于「盐业祖师:宿沙」是在那个地方「煮鹽」?也是有争议的。
今天,中国至少有四个地方:山西运城、江苏盐城、山东寿光、山东胶州。而且这四个地方都一本正经的拜盐宗,都有盐宗庙。
山西运城的盐宗庙
学者王明德等认为山东寿光莱州湾是宿沙煮盐的地方:
王明德, & 张春华. (2013). 盐宗“宿沙氏”考. 管子学刊(2), 57-61.
如果一定要在四个地方做出选择的话,我认为「宿沙煮盐」最有可能在在齐国故地,山东环渤海湾一带:寿光、滨州,这一带海边有盐碱地,有含盐量很高的卤水:
其次,有《左传》等文献的支持。如:《春秋·左传》记载的鲁襄公时代的「夙沙乱齐」,「夙沙」也就是「少傅夙沙卫」,说明春秋时代齐国有宿沙氏族的存在。「鱼盐之利」是齐国强大最核心的因素,盐在古代是战略资源也是税收之源。
不过话说回来,我认为「宿沙」是炎黄时代的神话传说人物,离左传时代也有两千年,不管你依据文献怎么考,可信度是很低的,意义不大。
目前所见的出土文献,「盐」字始见于战国:
引自:李学勤编,《字源》,(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页1037
商代甲骨文中没有「盐」字,学者季旭昇在论文《谈覃鹽》一文中指出,商代金文中「覃」就是「盐」的初文。
详见:談覃鹽. (2002). 龍宇純先生七秩晉五壽慶論文集. 臺北: 臺灣學生書局.
「覃」从卤(西)从「」,全字像「盐卤在器」之形:
古人云:「天生曰卤,人生曰盐」,那么,「卤」就是天然盐粒。
古文字的「鹵、西」是很像的,经常讹混,「鹵」就是「西」字中加上表示「盐粒」的「点」:
所以,《说文》的解释是:
鹵,西方鹹地也。从西省,象鹽形。安定有鹵縣。東方謂之㡿,西方謂之鹵。
「鹵」解释成「西方鹹地」有一定道理,是符合中国地理的:
汉代的安定郡,今天的山西北部、宁夏、甘肃一带(黄河中上游),这一带从古至今都是盐碱地是很多的:
「鹵縣」也就是今天山西北部的繁峙县,「地多卤土(盐碱地)」而得名:
前汉·地理志:安定郡卤县。又代郡卤成县。
雍正《山西通志》卷五十七古迹::卤城,在(繁峙)县东百里故福都,周三里一百步,有东、西南、西北三门。本汉县,地多卤土,因名
综上所述:
「鹵」是古代中国西部所产盐的专称,这些盐不需要煮,是天然的盐结晶。这就是「鹵」的造字意图:从「西」从「灬(盐粒)」。而东方海盐需要煮才能得到盐结晶。故曰:「天生曰卤,人生曰盐」。
那么,商周、秦汉时代的中国一东一西产盐,西方曰「卤」,东方曰「盐」:
----------------------------------------------------
我看到《腾讯网》有一篇文章叫做《从汉字“盐”的前世今生,看古代中国制盐文化》,将「鹽」的各部分成解读成:
「煮盐」难道有「人」还不行,还要要「大臣」?这有多牵强?
《说文》解释「鹽」是「从鹵,監聲」的形声字,在没有明确可靠的证据,绝对不可以将汉字的「声符」以「意符」进行过度解读。
「臣」在「監」中表示「眼睛」,而不是什么「大臣」。「臣、目」共取一像:一只睁开的眼,竖者为「臣」,横者为「目」:
「臣」是睁、瞋的初文,假借表示「臣服」。汉字中大概只有「宦」字中的「臣」表示「臣仆」,用的是「臣」的假借义。
古文字中「臣」当做表意偏旁,一般都是表示「眼睛」,与「目」通用,除「監」以外还有如「臧、朢(望)」。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邀请,中国的文字发展是有变化的,现在的字不一定是原来的字形或涵义。比如:厂字,原来甲骨文的涵义是悬崖峭壁。又比如:雀字,原来甲骨文指的是“小鸟”,现在指麻雀等雀类鸟。又如:“止”在甲骨文就是趾的意思,指一只脚。
盐字目前未发现甲骨文,在甲骨文时代,由于造字使用少,造字少,所以一字多义,一字多用。因此,商代没有盐字,叫“卤”。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