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历史上“湖广填四川”是怎么回事,对四川有什么影响?
湖广,移民,人口历史上“湖广填四川”是怎么回事,对四川有什么影响?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也就在雍正年间,有关移民入川的政策悄悄地发生了变化。
雍正五年,川陕总督以湖广、广东、江西、广西等省逃荒者携家入川者多,奏请安插,却受到申斥。朝廷认为这些流民“良奸莫辨,其中若有游民无赖之徒,不行稽查,必转为良民之扰”,因此规定,“四川州县将入川人户逐一稽查姓名、籍贯,果系无力穷民,即留川令其开垦;所用牛、种、口粮,目前将公项给发,即著落本籍州县官照数补还,如此,则游惰之民不致冒混……可杜流民之患于将来矣
”。
这表明对移民入川不再是一概接纳,而需要验明身份,得到原籍官员的许可并出具证明。严格地说,此时的四川已经不具备大规模接纳移民的能力了。
乾隆九年御史柴潮生奏:“窃照四川一省,人稀地广,近年以来,四方流民多入川觅食,始则力田就佃,无异土居,后则累百盈千,浸成游手。”出现了人浮于土的现象,于是有禁止流民入川的议论。
乾隆帝则不以为然,他认为,“今日户口日增,而各省田土不过如此,不能增益,正宜思所以流通,以养无籍贫民。”又说:“况此等无业贫民转徙往来,不过以川省地广粮多,为自求口食之计,使该省果无余田可耕,难以自赡,势将不禁而止。若该处粮价平减,力作有资,则生计所趋,又岂能概行阻绝?
”
显然,乾隆帝的着眼点与地方大臣有所不同。地方官员已经意识到移民继续涌入,四川的人口或土地危机很快就会出现,为保护川人利益,必须限制移民入川。乾隆帝则希望四川能够尽可能的多接纳移民,减轻他省的人口压力,维护社会的稳定。尽管如此,四川能够接纳的移民数量已不可能太多了。
对入川移民的户籍管理同时也在进行,乾隆五年令“外省入川民人同土著一体编入保甲”。并规定来川探亲和回原籍探亲的人口都必须取得当地或原籍政府的印照,这一切都表明四川接纳移民能力的下降,移民入川运动大致在乾隆后期已经式微。
二、迁入移民的分布
川东各县的移民均以湖广移民为主,另有广东、江西、福建、贵州和陕西移民。处于长江沿岸的大宁、云阳和丰都三县在提及移民迁入时,并不提湖广以外的省份,可见此区移民的绝大多数来自湖广,其他省籍的移民比例很低。
在江北远离长江的地带,非湖广籍的移民要比湖广移民活跃得多。究其原因,在清代前期的大移民潮中,湖广移民捷足先登,首先占据距离长江最近的地点进行垦殖,后来的其他省移民遂逐渐向长江腹地进发,由此而形成湖广人据沿江,外省人北上的局面。
四川中部,从南到北,到处都能遇见湖广移民的踪迹。其次才是粤人及江西人。只有在南部叙州府的宜宾和兴文,闽、粤人和江西人的地位似乎显得比湖广人更为重要。在北部的保宁府,移入最多的则为陕西人,其次才为湖广和其他地区移民。
将合川县的情况和云阳县作一对比,即使在川东地区的中部,湖广籍移民的比例也比川东为低。云阳县湖广移民氏族的比例高达80%,至合川降至70%,而至川西地区,这一比例则大大降低了。
川西的情况与川中有相当大的不同。首先,湖广移民氏族的比例从川中和川东的70-80%降至了30-33%。其次,粤人的比例上升,成都、郫县粤人的数量似乎已超过了湖广之人。在简阳,广东移民氏族的比例几达50%,已明显超过了湖南、湖北人。在简阳和井研,江西移民的比例已达到10-30%,到邛州,这一比例可能还会上升。
总而言之,清代的“湖广填四川”是一场以湖广移民为主,广东、江西、陕西等省移民为辅的规模浩大的人口迁移。湖广移民沿长江由东向西分布,愈往西、往南、往北分布愈稀,同时,广东、江西移民则往西分布愈密。陕西人迁人的规模不大,主要集中于保宁府一隅。
三、“湖广填四川”移民人口估计
康熙二十年至六十一年间,四川人口的数量从50万增加至232万,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38‰,这是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迁入相互作用的产物。如果认为这一时期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至康熙末年,土著和康熙二十年以前迁入移民的后裔约为184万,康熙二十年以后迁入的移民及其后裔约为98万,年均增加移民约2.5万。康熙末年的移民占当时总人口的42%。
从康熙末年至乾隆四十一年,假定四川已有人口的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为20‰,期末人口数约为663万人,其中383万为土著繁衍之后裔,280万为康熙末年以前迁入移民及其后裔。是年四川实际人口数约为1000万,那么,除去663万于康熙末年之前即已迁入的移民及其后裔以及土著,余337万即为新增移民人口;年均增加移民人口约6.2万。
年均移民人口的增加并不完全意味着移民速度的加快,而是本期时间比上一期时间多出13年,从而导致新迁人移民后裔人口增加。至乾隆四十一年,土著占总人口的38%,移民占总人口的62%,移民及其后裔数约为617万。由于考虑到康熙二十年以前定居的人口中已有部分外来移民,实际上移民人口的比例可能还会高些。
坦率地说,对于上述两个时期土著人口年平均增长率的确定仅仅是我们在对于中国人口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所作的一个假设,由于缺少氏族人口的记载,真实的人口增长情况难以为人所知。如果康熙及雍正、乾隆年间的人口的年平均自然增长率高于上述估计值,则土著人口的比例就会提高,而移民的比例就会降低。可以这样说,无论作怎样的估计,移民人口的比例不会低于总人口的60%,当然也不会高于总人口的70%。
从乾隆四十一年至嘉庆十七年的36年中,移民人口的迁入已经不多。尤其在以前迁入的移民人口及其后裔已经积累了一个庞大的数量以后,新迁入的人口数量相比之下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因此,在无移民大规模迁入的情况下,四川人口保持了21‰的年均增长率,扣除移民因素,四川人口的年平均自然增长率可能达到17-18%,不能不说是一个人口高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持续了30余年,嘉庆以后,降为9%0左右,民国年间,降为7-8%,仍一直高于同期全国人口的增长。
大约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左右,四川人口已经达到了500万人,标志着四川人口已经达到了明末人口峰值时的水平。这时中国人口的总数约为2.3亿,略超过明代末年的人口峰值。
可见在这一时期,四川人口的发展并没有表现出异常之处,只是由于明末清初四川人口的损失太大,恢复的难度也大,因而稍稍落后于全国人口的恢复。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中国人口数约为3.7亿,是为明代末期中国人口最高峰值的1.7倍。这时的四川人口达到了2000万,已是明代末年四川人口峰值的4倍。
由此可见,四川人口的异常增长主要发生在乾隆后期至嘉庆年间,四川人口的数量出现了一个巨大的飞跃。至清代末年,四川人口已达明代人口的9倍以上,中国人口仅为明代人口的2倍多。与中国其他地区相比,四川人口数量的增加确实是惊人的。
四、“湖广填四川”对四川的影响
1、耕地和粮食的增加
移民垦殖使四川大片荒地得以开垦,这方面有非常多的文献记载,最典型莫过于纳税田亩的增加。康熙年间对四川新垦土地采取了较为宽松的申报政策,政府册籍上的田亩数与实际垦田数有较大的差距。
上一篇:如何学好自媒体?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