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历史上“湖广填四川”是怎么回事,对四川有什么影响?
湖广,移民,人口历史上“湖广填四川”是怎么回事,对四川有什么影响?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当然了,无利不起早,没有足够的移民优待政策,谁愿意背井离乡呢?在很多人心目中,就算在家门口要饭,也强过去四川受苦。毕竟当时没人知道四川到底是什么情况。
清廷在政策上的确给予了不少优待:
首先,但凡有愿意主动来四川的百姓,那么朝廷给他们的田产,将会是他们永生永世的财产,可以无限期传给后人。
其次,但凡入川领取到良田的百姓,在赋税上都比其他省份有优待政策,至少前几年减免部分税收,减轻他们的生活压力。
再者,对于主动开垦荒地的百姓们,这些荒地5年之内都不需要向朝廷交税。而且开垦的荒地以后也属于他们的田产。
还有,过去都是按照人口收税,也就是所谓的丁税。但是康熙皇帝下令,移民到四川的百姓,多生出来的人口永不加赋。
最后,对于四川本地官府这一块,招纳百姓的数量,成为了他们业绩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有利于他们发挥各种力量去吸引人才,这跟现在各大城市的人才落户政策有的一比。
如此多的优待政策,吸引了大量周围省份的百姓来到四川。此外,那些曾经因为战乱离开家乡的四川百姓,也找到了一个主动回家的理由。
二、四川和两湖地区的很多方面都很相似。
所以说,四川被称为天府之国,那是在清朝康熙年间以后的事情了。之前这地方就算富饶,也在战乱中毁于一旦了,真正流传到现在的天府之国,是那个时候重建的。
四川人当中,有很大一部分,其实就是两湖的百姓。所以我们会发现四川方言和两湖地区的方言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之处,只不过他们又融合了其他各省份的方言,所以才会有所区别。
此外,四川最著名的当然是川菜,川菜以辣椒为主。而两湖地区的百姓,也特别喜欢吃辣椒。奇怪的是,四川人吃辣椒的能耐,可比两湖人强多了,估计是四川那地方山林茂密,湿气太重,吃点辣椒可以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在湖南下饭馆,千叮咛万嘱咐不要放辣椒,最后端上来的还是带辣椒的菜,问一下厨师,人家表示不放辣椒的菜他不会炒。你以为这是爱吃辣的巅峰了吗?
小时候听过一个故事,四川的小孩儿过去没有糖吃,那大人拿什么去哄孩子呢?小孩儿一哭,大人居然塞一把辣椒给孩子,孩子一边吃一边就笑了。孰强孰弱大概能分清了吧。
三、人口红利,将四川再次打造成了天府之国。
有人的地方就有财富,这话一点也不假。你看现在哪个城市的人口多,尤其是净流入人口多,那么这个城市将来绝对很好挣钱。
为什么?因为人口就是财富,人口红利之下,各行各业都会兴旺发达起来。你比如说北上广深的物流业就很发达,所以他们这些地方买东西不仅便宜还方便。反观偏远地区的乡村,想要买个东西,不仅贵,而且十分不方便。
四川当时也得到了人口红利的好处,他们大量开垦田地,最早一批进入四川的百姓,也就成为了后来相对富裕的百姓。
因为这些百姓开垦了大量荒地,这些荒地5年内还不用交税。这段时间就是他们财富积累的时间。再加上人口多了,商业也就发达了。布业、酒业、瓷器、粮食等等各行各业都在四川发展了起来。
短短数十年的时间,四川就从贫瘠的战场,变成了富饶美丽的地方。这都是沾了人口红利的光。
总结:这场大移民,后期就变了味道。
最早一批老百姓是被政策所吸引过去的,可是数量毕竟有限。而朝廷是按照每年吸纳的人口数量,作为考核地方官员业绩的指标。
这么一来大量官府之间的合作就达成了,很多不愿意去四川的百姓,也被两地的官府合伙逼迫着前去。甚至到了后来,会用绳索捆着他们一家老小,像发配充军一般,把这些人强行弄到四川去。
地方官员们完成指标就行了,才不管这里的烂摊子。两三年一过,他们拍拍屁股就走人了,留给下一任官员焦头烂额。毕竟强扭的瓜不甜,而且扭多了,很容易引起瓜儿们的暴动。
参考资料:《清史稿》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湖广填四川,是自康熙二十四年至乾隆四十一年间,全国范围的一次迁往四川的大移民。这直接造成四川的人口,在短短九十年间,人口翻了二十倍左右。并随着各地百姓流进四川,形成了一次文化、习俗、经济等大的融合,共同进化成为清代以至现代的四川人。
为何会出现“湖广填四川”?。
四川在经历过明朝的一次大迁移之后,又经过两百余年的休养生息,为什么会在明末清初之际,再次出现了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现象。全一省之力,才仅仅生活着50万人的百姓,才仅仅相当于明初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相当于明朝万历年前人口的六分之一。四川到底发生了什么,导致了人口如此骤减?
1、瘟疫-鼠灾
1633年,在山西兴县境内,爆发了严重的鼠疫。兴县内百姓为了逃避瘟疫,被迫四散逃生。随之鼠疫开始蔓延。随之,延安府沦陷,顺德府沦陷,大名府沦陷,北京沦陷,“京师大疫,死亡日以万计,病者吐血如西瓜水立死。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最后席卷全国,无论是山东、山西、河北亦或者江南诸地,均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四川也不例外。
2、虎灾泛滥
明清之际,福建、江西、广东因境内多山,虎患较为严重,而作为天府之国的四川,因常年战乱,导致人口凋零,大面积的天地“退耕还林”。这留给了老虎绝佳的生存环境,虎患更为肆虐。“成都空,残民无主.....虎出为害,渡水登楼。州、县皆虎”。这便是当时四川虎灾的一个写照。在四川,成都如此,山城重庆亦是“虎狼之穴,翻屋登梯,号为神虎”,虎灾较之成都更为严重。
顺治七年,顺天府在核查人口时,已是“业已百无二、三矣!”虎灾已经几近陷入失控的状态。就连想要移民入四川,也是困难重重。顺庆府南充县本移民506名,然半路上就被老虎吞噬了近一半人。鉴于这种情况,当地官员将这个状况报备给了朝廷。
《蜀乱》的作者欧阳直,在听闻“四川遍地皆虎,或七八,或一二十,浮水登船”时,认为是当地的官员夸大,并不是真的。直到他来来了内江之时,亲眼见到“月下四虎狂奔,沙际大虎成群”才真正相信了,四川官员所报备的所言非虚,并急忙将记录了下来。
这场席卷四川的虎患,从顺治初年,一直到了康熙二十二年,前后经历三十余年,而关于虎患的记载,亦未断绝。城区内部还不时出现老虎的踪迹。
据清人刘石溪《蜀龟鉴》载:“自崇祯五年为蜀乱始,迄康熙三年而后定.......川南“死于瘟虎者十二三”,川北“死于瘟虎者十一二”,川东“死于瘟虎者十二三”,川西“死于瘟虎者十一二”。短短三十年内,丧身虎口的百姓又高达十之二三,损失不可为不惨烈,这对四川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除了虎灾,造成四川生灵涂炭的,还有战乱。
上一篇:如何学好自媒体?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