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怎么样提高跑步的速度?
速度,短跑,你的怎么样提高跑步的速度?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11.重复跑
以95%或以上的速度,重复多次跑短于专项的距离。也可以重复跑一组不同的距离。每组3~5次,重复2~3组,组间歇10分钟。
12.变速跑
加速快跑30米、50米或80米,然后放松慢跑30米、50米或80~100米。或直道加速快跑弯道慢跑,或弯道快跑直道慢跑等,是改变速度的跑。要求慢跑休息,不能走。每组4~6个变速段,重复3~5组,组间间歇7~10分钟。
13.下坡跑
站立式或蹲式起跑沿7~10度的斜坡跑道下坡跑30~60米。要求随下坡惯性积极加快频率及速度。每组3~5次,重复2~3组,组间歇5~7分钟。
14.让距追赶跑
两至三人一组,根据速度水平前后拉开距离,速度快者在前,听信号站立式起跑后全速跑,后者追赶前者,前者别让后者追上。跑30米、60米。每组2~3次,重复2~3组,组间歇5~7分钟。
15.接力跑
8x50米、4x100米或绕田径场连续循环接力跑,也可划20米半径圆进行圆圈接力跑。每组2~3次(传接棒),重复2~3组,组间歇5~7分钟。
16.全速跑楼梯
听信号起跑,全速往返跑3~4层楼的楼梯。要求不能扶手,不跨越台阶,每组往返2~3次,重复2~3组,组间歇5分钟。
4、提高肌肉快速收缩力量
1.高速、大幅度摆动腿前后摆动练习,要求在快速摆动中完成合理的折叠技术,摆动腿大小腿折叠得越紧,半径越小,摆速越快。
2.加快脚掌着地速度练习,要求尽可能地缩短腾空时间。
3.快速摆臂、摆腿练习,要求腿、臂动作协调进行。实践表明,上述提高步频的训练指导思想及训练手段是行之有效的。
5、力量训练的方法应注意如下原则:
1.训练要全面、系统
注意选择合理正确的练习方法和手段,不仅要使大肌肉群和主要肌群得到训练,而且还要注重小肌肉群和远端肌肉群的协同发展。否则,不但不利于运动成绩的提高,而且还容易造成运动损伤。
2.结合专项,有的放矢
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要根据专项训练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发展专项所需要的力量素质。短跑运动员应侧重于快速力量、相对力量和爆发力量的发展。并且,要有利于所获得的力量水平尽快、有效地转移到短跑专项成绩中。
3.重量事宜
力量练习是为了发展力量,提高技术效果、速度、灵敏、爆发力。随着重量的增加,练习效果也会增加,但不要追求超大重量。因为使用极大重量会缩小动作幅度、练习次数,强度高了运动量下降,而且也会影响青少年运动员的正常生长发育。最近,俄罗斯专家的研究表明:使用非常大的重量会引起肌液的增多,从而破坏肌纤维。我们的近邻日本,在有些项目上已超过中国,尤其是男子短跑成绩达到世界水平,这与他们一贯提倡发展运动员的快速力量有关,他们多采用专门的组合器械练习不同部位的肌肉,以及采用快速的跳跃练习发展运动员的爆发力,他们所有练习的特点都是负荷不是很大,但运动员完成练习的动作速度都很快。因此,为了使训练更加有效,应使用相对较轻或中等重量来寻求肌纤维和力量的稳步增长。
6、发展速度耐力的训练方法
一般多采用次级限速度的间歇式跑法,如10组80米跑。此练习有一条原则必须记住:每次跑时,都要力争用全力,使肌肉产生疲劳,同时间歇的时间不易过长,以20次/10秒左右再跑下一组。反复跑、变速跑、节奏跑等是常用训练方法。
7、提高放松技的训练方法
1.提高时间感,采用不同速度和距离的间歇跑;如惯性跑,全速跑之后逐渐减速的一种手段,它也是放松跑中最常见的一种。如:30米蹲踞式起跑+50米惯性跑、50米蹲踞式起跑+60~80米的惯性跑等。
2.提高节奏感,按照教练员的不同信号或标志的节奏跑;通过步长、步频变化来发展放松能力。如:在跑道上放上标志,6~8步正常步幅,接5~7步短步幅等。
3.提高用力感,采用不同距离的快跑和慢跑,不同距离的上坡跑、下坡跑和重复跑;在最高速时,有意识不用力的跑几步,它会让你感到非常舒服,此方法主要用在起跑后身体正直时过渡3~5步,它有助于避免产生中枢神经的抑制,对后继的跑动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4.提高速度感,采用不同速度和距离的变速跑等。从慢跑转入节奏跑,强调手臂的动作与抬膝,保持速度,动作放松,当速度下降后再重新加速的一种手段。如:将短跑分成20米加速、10~20米惯性跑再20米加速等形式,也可以根据需要来制定加速和放松的距离。
三、短跑教学
(一)技术组成
50米跑的完整技术分成起跑、起跑后的加速跑、途中跑和终点冲刺跑四个部分。除起跑姿势以外,其余三个部分是一个不明显逐渐变化的动作过程,其中途中跑是最重要的部分。
1、起跑
采用蹲踞式起跑方法,起跑的“预备”姿势时,将重心稍前移,肩关节稍超过起跑线。听到“预备”口令时,要集中注意力听“跑”或哨声;听到“跑”后,双脚依次用力蹬地,同时手用力推地,要注意用力方向。蹬推地作用力越大,提供由静止状态变运动状态的反作用力就越大。保持身体重心逐渐升高,避免产生停顿,有效地发挥蹲踞式起跑所创造的运动惯性。
在起跑教学中要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1.体会后蹬力量。方法:采用对抗性练习。
2.如何集中注意力。方法:深吸一口气后屏住呼吸。
3.提高反应速度。反应速度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到的,要保持长期性的练习,可在每节课的准备或结束部分进行。
4.“预备”时的重心位置。过高,过低,过前或过后都不好,这个尺度应根据学生的身高和运动水平而定,老师该在实践中观察、揣摸。
2、起跑后的加速跑
起跑后就转上加速跑,前几步要小步,保持身体向前倾斜,让身体重心慢慢地升高,千万不要一下子抬起身体重心。在加速跑教学中要注意:
1.掌握好第一步的落地点。
2.掌握好步幅,逐渐加大。
3.掌握好重心高低和上体的抬起速度。
4.掌握好步长与步频,随跑速增大而增大。
5.注意后蹬角度和前摆高度。后蹬角度小,蹬地动作幅度大,则加速快。前摆稍低,加快动作周期的速度。
3、途中跑
加速跑后就进入途中跑,这是50米跑的重要的部分。要注意:
1.眼看前方,不要昂头或低头。昂头,看不见前方路易出现抢道、造成碰撞摔倒和自己失重跌倒危险;低头,没有方向感。无论昂头和低头都不利维持身体平衡,易产生分力阻碍向前运动。要看准目标,保持斗志,一鼓作气,一定要坚持到底,不要半途而废,或减速跑,特别最后10米左右,最易减速。
2.正确的摆臂能为向前运动提供动力和维持身体平衡。若左右或其它摆臂都会产生分力,阻碍向前跑进。摆臂应以肩关节为轴,两手半握拳头,快速有力做前后摆动,前摆时手一般不超过身体中线和下颌水平位置,后摆时肘稍向外。
3.前脚掌先着地后屈膝缓冲,然后迅速用力后蹬。不要整个脚掌同时着地,没有缓冲,蹬伸也不充分,又易震伤脚和内脏器官。用前脚掌先着地,重力作用下,把鞋钉充分压进地面,后蹬时反作用力也大。
上一篇:许多绝症患者在生命后期坚持保守治疗,即便化疗有希望也不去做,大家怎么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